近幾年,我國宏觀經濟進入轉型調整期,下行壓力逐年增大,外貿需求和投資需求增速回落明顯,而消費需求則持續保持平穩增長,成為經濟的“穩定器”。今年以來,消費需求增長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保持穩定增長的不利因素逐漸增多。數據顯示,上半年消費增速基本穩定,農村消費明顯放緩;傳統消費增速穩中略降,新型消費增速大幅回落;增勢較好的主要是汽車及房地產相關消費。
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對居民收入的直接影響逐漸顯現,開始對消費產生滯后影響效應。從總體上看,市場缺乏新供給、就業質量轉差、收入增長困難增多成為當前制約消費潛力釋放的主要因素,需引起高度重視。
在我國消費品市場上,大量處于生命周期衰退期、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消費品供給過剩。市場十分缺乏處于生命周期導入期或成長期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符合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方向的新產品、新供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新需求的釋放。特別是在部分消費品細分市場上,供給創新升級速度放慢直接導致消費需求增長放緩,今年的通訊器材市場、網絡購物市場都具有這樣的特征。
下半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對消費增長的影響將繼續顯現,消費增速將有所放緩。高基數、缺創新、客戶體驗問題增多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型消費的增長動能,不過與傳統消費相比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耐用品消費(汽車、住房相關消費)更多受益于政策效應,仍缺乏持久的內生增長動力。從總體看,消費需求平穩增長的基本趨勢仍未改變,在經濟下行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會更明顯,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約為10%。
筆者認為,面對今年較大的增長壓力,應進一步做好居民就業和增收工作,增強社保托底力度,推動新型消費規范發展,同時加強消費軟環境監管,為消費需求釋放創造環境、打好基礎。
大力促進居民就業和增收。一是做好下崗分流員工安置工作。中央專項基金與地方過剩行業減產轉型基金對去產能企業再就業員工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資金獎勵和政策傾斜;對下崗分流人員免費提供再就業職業技能培訓;配合國有企業改革,將從債務重組中退出的國有資本充實到社保資金賬戶中來,穩定和適度增加失業人員的社保資金供給。二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大農民工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適應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本地化趨勢,做好輔導、幫助工作;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加快推進農產品(12.370, 0.02, 0.16%)目標價格制度建設,加快落實《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進一步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推進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要素分配方式發展。
增強社保托底力度。針對養老保險,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堅持精算平衡原則;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針對醫療保險,取消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建立國家統一的醫保結算平臺、解決醫保異地使用和結算問題;制定連續參保的激勵性措施,將參保時間與醫保待遇掛鉤;對大病、重病的家庭在使用醫保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補償。針對失業保險,切實擴大非公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參保范圍,提高非正規就業和流動人口失業保障水平;簡化申領手續,特別是敦促用人單位切實履行相應義務,為領取保險金提供方便。
推動新型消費規范發展。順應信息消費快速發展的勢頭,進一步推動降低國內互聯網相關收費水平,加大信息消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光纖到戶小區改造進度,促進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加快全國大中城市政府信息智慧平臺建設和推廣,提高居民生活信息化滲入水平和程度。抓緊推進電商立法工作,為消費者、供應商、電商平臺提供更為切實和周到的法律法規支持;加大對網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出臺跨境第三方支付有關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鼓勵跨境電商支付規范發展;嚴厲打擊洗錢和套匯等非法行為。
加強消費軟環境監管。一是完善立法、強化執法(包括帶有預防性、懲戒性的法律、法規、標準、制度的出臺),建立信用機制,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消費法制環境。二是建立包括打假治劣、整頓規范經濟秩序在內的科學的干部考核指標體系。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鄒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