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質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文章,讀者看完后,往往會覺得文章傳遞的思想與自身所思產生了共鳴,于是,可以對作者所寫的文章進行打賞,少則幾塊,多則上百,全憑心意。
不過,當你走進一家餐館,發現所有服務員的工作服上都印刷了帶有二維碼圖標時,你千萬不要驚訝,因為一些餐館也已經慢慢興起了以掃二維碼為方式的“打賞”制度。
連鎖餐廳興起“打賞”制度
近日,有微信公眾號內容稱,在上海黃浦區陜西南路上的“很久以前”連鎖燒烤店里,二維碼“打賞”制度正悄然興起。
文章稱,記者在“很久以前”餐廳里看到,所有前廳服務員的右手臂上,都佩戴一塊附有二維碼的“打賞”牌。
據了解,如果顧客覺得某個服務員服務態度較好,顧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把“打賞”打入該服務員的微信賬號,打賞的金額多為3~5元,這種方式類似于發紅包,而且都遵循自愿原則。
記者了解到,除了“很久以前”餐廳,上海部分知名連鎖餐廳,乃至全國的一些餐廳都逐漸試行起了“打賞”制度,比如,南京大排檔、德莊火鍋、西貝筱面村等部分店面正在推行“打賞”制度。
8月11日,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于學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餐廳打賞并不是只在大城市有,像在江蘇南通海安的“年年有魚”酒店,也得到了有效推廣。
“打賞平臺的推出,是我們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趨勢。”于學榮表示,“雖然各個城市的消費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對提升服務質量的要求,消費者的需求,還是有共同愿望的。”
“打賞”制度褒貶不一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打賞”制度的出現,更像是西方“小費”文化的衍生品,但是其內涵又不同于西方的“小費”文化。
公開資料顯示,以美國為例,小費是美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國服務行業工作者的主要收入之一。不過,在中國,這種情況截然不同。廣州日報曾于8月10日在一篇名為“你會給餐廳服務員‘打賞’嗎”的文章中表示,在國內,餐飲行業服務人員的工資通常由底薪+績效組成,餐飲費中已經包含了服務費,不應該再額外支付,就算是出于消費者自愿的“打賞”行為也是不合理的。
對于“打賞”制度的興起,一些網友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網名為“牛183”的網友表示,這個好,可以顯著提高服務員的工作熱情;網名為“殷均鋒”的網友也認為,相當于國外的小費,有利于提高餐廳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
不過,也有網友對“打賞”制度不看好,“咖啡沒加糖99”就表示,萬一拿慣了,一不小心不給下次會不會給臉色看;網友“Kennyzzzzzzz”則擔心,不久后就會變成綁架:你都不打點賞嗎?怎么會有這樣的顧客?
于學榮則認為,這是好的模式,或者說是消費體驗過程的一種方式。“但是,打賞平臺的推出也要基于消費者自愿的這種情況,要避免過度的服務,畸形的服務和這種不打賞就不好的服務。”于學榮坦言,“打賞這是一種帶有趣味性的方式,不能是為了打賞而打賞,這樣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打賞”不算入餐廳營業收入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了解,很多知名連鎖餐廳都是使用同一款軟件實現“打賞”的。公開資料顯示,該平臺基于微信,由南京泰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記者也在8月11日聯系上了該平臺的負責人任超平,任超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是平臺的創始人,從去年10月份開始推廣到現在,全國已經有很多家商家入駐。
“全國入住店面還沒有統計出來,不過南京入駐門面加起來大概有500家左右”,任超平介紹說,“目前全國范圍內有的服務員靠純打賞就月入10000多元,因為我們經常搞活動,我們在做活動的時候他的打賞金額就會很高,平穩的時候大概每月在2000元左右。”
任超平表示,打賞的錢是全給服務員,這純粹是服務員的勞動所得,這個東西不經過餐廳的重新分配,因為它不能算作一個餐廳的營業收入,如果算作營業收入的話,就跟菜價里面含有服務費沖突了。
任超平還介紹說,“并不是所有服務都奔著小費去的,70%、80%還是一種常規化的服務,我們這個平臺其實是以評價為主的,如果服務超出顧客預期,然后客人就可以付個小費,如果服務員服務的很差,那么平臺上也會有投訴的功能。”
不過,并不是所有餐廳都適合這種模式。“餐飲企業本身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服務模式,本身的服務就很好,一些服務少、差的餐飲企業不適合打賞制度。”于學榮表示。
一些行業內的專家也認為,一些傳統餐飲企業、高檔餐廳則會出于客戶群、餐廳氛圍或檔次設定等原因而不適合這種打賞制度。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