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從購物中心里的稀罕物,漸漸地變成了常駐嘉賓,各種或西方或傳統(tǒng)的藝術、人文的活動不斷地被請進購物中心。然而,他們的效果如何呢?我和一位做人文下午茶的朋友聊了聊......
三五年前市集開始在上海流行,從國外跳蚤市場演變而來,商戶和消費者的流動性都很強,商戶以個人為主,二手、原創(chuàng)的產(chǎn)品都有。早期的市集都會選上海市中心,一些住宅區(qū)或者老廠房里,規(guī)模很小,只在周末營業(yè)。
商場希望引進一些新鮮的內容,開始引進或自己承辦一些市集。目前上海比較活躍的市集運營商有鸚鵡螺、新天地懷舊市集(又稱DFM@XTD),周末去哪兒app也會在商場里做一些體驗活動,類似市集的形式。
▼新天地懷舊 型男女集市
1市集運營商們如何各顯神通?
類型一:以賺取攤位費為核心
鸚鵡螺市集是其中的代表,商戶多是兼職的文藝青年、手工藝人,倡導C2C的概念。開始的品質和效果不錯,但隨著進駐商場數(shù)量增加,對商戶的數(shù)量要求增大,優(yōu)質商戶供不應求,品質和特色難以保證。
此類市集商業(yè)模式是以賺攤位費為核心,商場收取市集運營方固定的場地費,運營方再收取商戶固定的攤位費,一般600元/天,提供一個固定規(guī)格的桌子,類似會展的形式。
▼鸚鵡螺市集
類型二:APP做市集,為線上導流
“周末去哪兒”是一個專門推薦各類吃喝玩樂內容的APP,在上海的虹橋天地、環(huán)球港等商場做過DIY體驗活動。
參與的商戶是周末去哪兒平臺上的入駐商戶,有花藝課、插花、現(xiàn)場手繪紋身、多肉DIY、甜品美食攤位等,就目前來看,形式和體驗內容相對單一、簡單。
它的商業(yè)模式與傳統(tǒng)市集不同,在商場做體驗活動更多的是為了線上導流。消費者在現(xiàn)場參加活動時,會收到app商戶的一些優(yōu)惠券等。
▼周末去哪兒 APP界面
類型三:伍德吃托克,向顧客收門票
伍德吃托克可以算是市集的2.0版本,是去年開始舉辦活動的一個美食類市集,仿照美國“布魯克林吃貨節(jié)”的形式,場地上千平方米,市集里不只有美食,還有樂隊表演、藝術展、設計師作品等等。
伍德吃托克從去年 3月份開始,在春天、夏天和冬天各辦了一場,向參與的顧客收取門票。此類市集規(guī)模更大,不太適合與常規(guī)商場合作,頻次也較低,盈利模式更多元化。
▼伍德吃托克
2、引進互動體驗=為商場招攬人流嗎?
商場為了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會引進市集或者DIY體驗活動,但效果參差不齊,也有一些活動過于藝術,拔得太高了。
尚嘉中心 "稀捍行動"
尚嘉中心又被稱為“靴子樓”、“LV大廈”,它會配合公益組織做主題活動,稀捍行動是其中之一,即把苗繡、造紙技術等在現(xiàn)場展示,消費者可以報名參加,周末固定時間有體驗活動。尚嘉本就是一個很高冷的商場,這種過于原生態(tài)、傳統(tǒng)藝術的活動很難有效吸引人氣。
▼稀捍行動 × 周末畫報|“天工時光傳奇”手工藝展
大悅城 誠品生活采集·蘇州
大悅城的“5號車庫”、“摩坊166”以及誠品生活地下一層的生活采集都會做一些手工藝體驗課程。因為原創(chuàng)的作品有時初看并不驚艷,顧客匆匆路過,只看到了價格不菲,沒辦法了解其中的獨到之處,很難被吸引。而體驗互動,可以讓顧客真正了解、體驗它的工藝之復雜、選材之精細,從而喜歡上它。
▼上海大悅城 摩坊166
不是所有工藝/藝術都適合在商場內體驗
有些工藝技術含量太高,初學者無法短時間內完成一個作品,體驗感不好。所以需要事先與手工藝人探討、簡化環(huán)節(jié),挑選其中相對容易而有呈現(xiàn)出大變化的工序,讓消費者有成就感。
舉例:有料生活倉在活動上曾做過羊毛氈玩偶和飾品體驗
從羊毛戳成最基礎的成品也需要2-3小時,對顧客來說非常無聊,不適合短時間體驗。所以需要手作老師先做出羊毛氈的主體,比如動物的圓型身體,胸針的主體部分。顧客只需完成簡單的裝飾,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呈現(xiàn)出不同的動物毛氈、各種水果型的胸針和耳環(huán)等。
另外,也要考慮到場地、物料和工具的可行性,像木工、陶藝等會有木屑;陶土很重,現(xiàn)場清潔、材料工具運輸上都會比較麻煩;而食品類DIY又存在衛(wèi)生安全、用水方便與否的問題。
純體驗,手工藝難以為繼
一些手工藝課老師,有商場零租金找他們開店,條件非常優(yōu)惠。但是他們本身授課、日常運營成本很高,而顧客對課程價格都有承受上限,很難從單純授課來覆蓋所有成本,總體還是虧的多。
3、手工藝人生存的困境
研發(fā)設計需要回歸日常生活
很多手工藝者的年紀比較大,技術很好,但是產(chǎn)品的研發(fā)和設計已經(jīng)與時代脫離,對于市場推廣營銷的能力也欠缺。
加之,以往像木雕、漆器、工藝品等以企業(yè)購買為主,多用于辦公地、酒店等的公共空間陳列,而不是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使用�,F(xiàn)在受反腐倡廉的影響,業(yè)務萎縮,都在走下坡路了。
隨著中產(chǎn)階級的崛起,對品質生活和精神層面的追求提升,反而貼近日常生活的手工藝品更加有市場。
以漆器為例,原來主要是給給酒店、大企業(yè)做大型裝置,屏風、畫,在公共空間陳列。但其實漆器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碗、杯子、筷子、扇子等都會用到。
品牌傳播與手藝傳承
顧客初看手工藝產(chǎn)品,不了解它的價值、背后的故事和里面的細節(jié),只看到一個價格,很多時候都不會購買,認為性價比不高。只有當顧客了解過程,知道材質的稀有性、工藝的復雜、生產(chǎn)周期之長,才會引發(fā)興趣。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工藝人缺乏宣傳、傳播自身價值的意識和能力。
另外,一個就是工藝傳承出現(xiàn)繼承人斷檔的問題,像中國傳統(tǒng)絲綢技藝“緙絲”,目前傳承人只有8位。
所幸的是,時下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個性,反而有些愿意去做些傳統(tǒng)工藝的東西。其中的一些人思路很開放,會把傳統(tǒng)的東西再做創(chuàng)新,和生活相結合,這個是一個好的趨勢。
(來源:iziRetail 作者:Una 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