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超市發力,傳統賣場優勢不在
近期,天貓超市、京城紛紛發布繼續加大零售業態的投入力度,搶占零售市場份額,在流量、推廣方式等方面迎合消費需求,如天貓試行的直播模式屢創銷量新高,邁進了流媒體社交經濟新時代,對傳統媒體推廣模式形成沖擊。在線下,電商巨頭更加大地推力度,與社區零售門店聯合經營,影響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交納電費、煤氣費、信用卡支付還款、電話費充值、包裹寄存服務等。電商在線上下的頻頻發力,勢必對傳統零售賣場形成沖擊。
我國零售行業起步較晚,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緩慢,但到90年代之后,我們卻用2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業態建設,而且有了一定規模。這在于我們不斷探索、學習,即拿來主義。但我們缺乏創新性,精髓沒有學到,至2010年后,傳統零售賣場在操作模式上沒有任何創新,停止不前,業態步入了平淡期,除了胖東來、日本的7-11、樂城、信譽樓、香江等在服務、品類優選、消費者體驗等細節方面有所創新外,零售業態同質化日趨嚴重,各個商超在品類、陳列、促銷手法等基本雷同,除了給消費者視覺疲勞外,沒有任何意義。在個性化、社交化盛行的當今,不了解消費者的真正生活需求,憑啥買你的帳?
品類大眾化,創新不足
品類屬于商品管理范疇,是商超管理的重心所在,大眾化的品類結構越來越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新新人類及二次元者。我本人生活比較小資化,記得去年逛超市想買洗發水,步入洗化區,除了海飛絲、飄柔、力士、清揚寶潔、聯合利華的產品外,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選擇,頭發飄了幾十年的柔,總不能老選擇她吧,美女也有看夠的時候啊,親。我沒有買,直到我出差去了胖東來,臺灣美發吾獨特的透明設計讓我動了心,也許質量一般,但我躍躍欲試。這段購物經歷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不是購物狂,很少買東西,但這次經歷讓我對賣場的商品管理失望,商超無商品可買,只有去線上嘍。
賣場應學習電商研究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了,而不是想當然的替消費者做主采購千章一律的商品,這些商品消費者真的需要嗎?動銷不好,是不是又要降價處理,陷入處理商品陷阱。從研究消費者消費需求出發,分析商圈半徑內的消費者構成,年輕人居多,還是偏老年化;居民消費水平如何?消費習慣是什么?消費偏好、消費理念如何?運用掌握的大數據庫分析出精確的消費定位,結合現實商品結構做出調整,符合消費者的品味,打動她的心,才能兩全。
電商的本質是什么?從顧客角度分析真正的消費需求,而不是單純的操作手法時髦。消費者的每次鼠標點擊,購物記錄都會留下痕跡,形成大數據,分析每位消費者的行為偏愛,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置頂你面前,你不感動嗎?大賣場的你,做到了嗎?
商品陳列有講究,創造讓人心動場景
商品陳列是美化商品結構的關鍵一步,讓冰冷的商品變得有血有肉,打造讓人心動的場景,需要下足功夫才行。老鳥轉了這么多超市,大潤發的商品陳列是做得最棒的,常常有讓人不可思議的特陳,結合高大上的貨架,創造出了特技效果。比如,把牙膏組合成房屋的形狀;把火腿腸做成坦克的形狀等。創意、空間與商品組合,陳列場景確實讓人震撼,消費者購買的理由,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品質,而是商家的這片良苦用心情感。用情感感化人,形成消費者品牌偏好,是營銷工作的最高境界。當地的零售賣場,結合片區的消費理念、偏好及節假日,打造出不一樣的銷售場景,并結合時事時時變換,抓住消費者的心,讓逛超市如觀光名勝風景,處處風景,讓人欣心悅目,每次來有新的felling�,F如今的大部分賣場,純粹老百貨店式的陳列,古態老鐘,讓人不想來第二次。如果不是你的雞蛋做超低價活動或急需剛需商品,誰還愿意來呢?
顧客服務亟需提升
線上超市自出生起天然具有服務基因,電商平臺建立有較完備多維度的服務評價考核體系,在可靠性、保證性、響應性、移情性等維度加以考核,促進各店鋪強化服務品質,形成好的社交營銷影響。可以這樣認為,服務是線上超市賴以生存的土壤,這也是敢于線下傳統超市叫板的底氣所在。
服務意識較差普遍是線下超市的最大痛點之一。促銷員培訓不到位、促銷技巧僵硬、服務冷漠、熱度低或過于熱情的情況處處可見。對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次購買洗面奶的經歷:顧客目光掃視各品牌洗面奶,促銷員不厭其煩的說三道是,像蚊子嗡嗡趕也趕不走,聽著不悅耳,如噪音灌頂;發現你不愿意買了或選擇別的品牌了,又不理你了或用斜視的目光看你。這一幕我終生難望,我決不會再購買他家的產品了。
線下超市也不乏了出現服務意識較好的明星,如胖東來、好百客超市,也建立了較完善的服務評價考核體系,讓顧客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了親情,且服務態度超出了顧客的預期,在服務可靠性、保證性因素,特別是移情性因子較的到位,讓人產生了依賴感。筆者如是說,企業文化目標與員工個人目標高度一致時,將是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是營銷的最高境界�!皭墼谂謻|來”宣傳語果然名副其實。線上的無條件退、換貨等超值服務在胖東來也體現得很到位。有關胖東來的闡述,老鳥在《胖東來,你學不會》一文中有詳細的論述。但廣大超市同仁,你們做到了嗎?
供零緊張關系有待改變
線上電商,如阿里巴巴、天貓等對于會員和非會員有明顯的服務附加值區分。如旺鋪推廣、誠信保障服務、信用查詢、精準營銷、詢盤管理等方面有較大差異。阿里平臺非常重視合作伙伴的培養管理,通過各種營銷手段提升店鋪的生意,提高與平臺的互動性、黏性。如今年為增加顧客購物體驗,天貓引入直播流媒體模式,按行業板塊分時間段列出直播名單,如電視節目檔期一樣滾動播出。針對各會員店鋪直播水平的參次不齊,天貓將提供道具、導演、設備等增值服務,為店鋪引流出招。線上電商平臺很好地解決了與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贏關系。
而線下超市供應商一片哀嚎:亂收各項苛捐雜稅,費用帳目條款繁多,費用比年年增加,致使供應商財務報表飄紅,投入產生比較低,經營信心降到冰點,供零關系比較脆弱,達到了歷史上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超市除了要高昂的費用,在營銷資源上又沒有新的投入、創意,踢皮球似地交于供應商管理。供應商把好商品質量關,保證穩定的貨源、有競爭力的價格就足夠了,不能指望供應商賦予更多的附加值服務,即使敢于試錯,也是不靠譜的。線下超市作為經營平臺,理應承擔營銷服務管理的軟件職能,提升自身營運能力,引入行業人才,提高員工管理水平。管理干部個個都是草包,空架子有什么用呢。
增加自營產品SKU占比
昨天看了聯商網羅秀玲女士寫的巢湖本地的安德利超市,超市自營產品占比高達90%以上,零售價格低于市場10%-15%,而利潤卻比同行高14%。只分布在巢湖、廬江、甚至在安徽有微微的影響力,體量和規模小,卻敲響了上市的鐘聲。安德利憑什么上市?憑的就是高占比的自營產品定位。當今時代高度同質化,缺的就是差異化的經營模式。
在巢湖人口不足30萬,超越百大、樂天瑪特、商之都老牌商場,超市、家電市場份額占比50%以上,年營收做到了14.5億,堪稱奇跡!在上世紀90年代,當越來越多的百貨店由自營轉為品牌商控制的進、銷、存過程的品牌聯營模式,而安德利卻堅持走自營模式,一做就是20多年,自營模式減少中間環節,較有較強的價格優勢,自我把控質量關,針對目前產品同質化嚴重的雷區,根據消費需求來決定產品的款式、顏色,品類管理做到了差異化,增加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明星企業胖東來,這一點也沒有做到。
但我們身邊也不乏有引進自營品牌品類的賣場,包括沃爾瑪、華潤,往往商品由于消費者品牌接受度低、缺乏個性化、定位不清而動銷較差,自營品牌成了多余擺設。筆者身邊的河南巨頭丹尼斯百貨,大張旗鼓的引入澳洲牛排也是差強人意。如是種種,行業人士得出了自營品牌不適合大賣場經營,還是品牌+超市聯合經營比較好的結論。但安德利超市模式狠狠打了專家的臉。
同樣是自營,為什么差異如此大呢?首先要自修功力,加強自身的商品營運能力,安德利自營模式足足準備了20年;暫時不好,不要急于否定,有時堅持比選擇更重要;眼光很重要,做好自營商品定位,引入有特色的,符合自身定位的商品;不打無準備之仗,關注行業深層次的內涵,不要知表不知內;運用大數據研究消費真正的消費需求,做到服務的移情性。
面對線上超市的沖擊,線下超市的你有足夠的洪荒之力還擊嗎?
�。ㄗ髡撸簞鞅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