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加快內貿流通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會上發言時強調,將編制“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深化流通改革,強化創新轉型,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優化供給結構,著力解決供需錯配問題。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物流需求結構繼續優化,物流運行呈現出穩中向好態勢延續。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業態物流需求保持較快增長,1月份至7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增速雖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但仍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5.8個百分點。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文雁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流通”的全面實施,對物流行業具有深遠影響,將改變傳統物流供需模式,拓展傳統物流市場規模,讓物流供應方和需求方更加分散和多元,形成規模優勢,并讓海外市場更加觸手可及。同時,可改變傳統物流業態,從簡單“門到門運輸”疊加門店、倉儲等功能,“互聯網+”催生了“物流+”。此外,還可提高物流效能,尤其與互聯網相關聯的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讓物流業更加智能、方便和快捷。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7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就已部署推進“互聯網+物流”,強調要降低企業成本便利群眾生活。會議指出,要構建物流信息互聯共享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加大用地等政策支持,結合營改增創新財稅扶持,簡化物流企業設立和業務審批,鼓勵金融機構重點支持小微物流企業發展。
同時,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初步實現以供應鏈和價值鏈為核心的產業集聚發展,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較2015年降低2個百分點,即占比為14%,預計節省費用共計約1.4億元。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表示,財政部將繼續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促進內貿流通改革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內貿流通轉型升級與服務業發展,持續擴大物流標準化覆蓋范圍,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繼續推動冷鏈物流建設,在重點省份、重點品種實現“冷鏈全鏈條”的穩定運行。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 蘇詩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