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專欄:2014年底,本人寫過一篇“日本百貨店基本完成蛻變轉型”一文,引來網上熱傳。當時主要指向東京、京都、大阪等中心城市百貨店。結合2016年動態,總體上在向小型復合化方向發展。此文,作為上一篇文章的補充或延續吧。
1、百貨人認知偏差
2016年8月,日經MJ組織2015年百貨店樣本調查,有79個百貨門店接受調查。在穩定或挽救百貨店的策略中,超過80%的門店選擇第一條是提高接客品質,第二是凝聚會員顧客,第三是強化外銷部門,第四是充實文化或事件營銷。時尚流通專家小島健輔說,這顯然沒有找到真正的癥結,如果真的這樣認為,那么,只能說你們正在死去(おまえはもう死んでいる)。
2、7&i社長的100天計劃
2016年4月份上任的7&i社長井阪隆一,大膽推行100天機制變革計劃,關閉虧損百貨店,集中做好便利店。7&i集團麾下的西武、崇光百貨店,在1990年代都是不亞于伊勢丹百貨的一線商號。由于持續虧損,公司決定到明年2月份,西武關閉三個店。崇光全部182個店鋪中,本年度關閉20個,5年內關閉40個。
3、郊外主題百貨幾乎沒有了
郊外百貨、地方百貨、地方城市百貨,是日本習慣上區別于中心城市百貨的叫法。地方百貨前幾年關閉差不多了,地方城市百貨店還有一些,隨著7&i的策略,會出現又一波關閉高峰。郊外百貨,主要是SC主力店,在三越從永旺SC中撤出兩個店,阪急阪神明年要關閉永旺堺北SC的主力店以后,1990年代以前開業的郊外SC主力百貨店,除了玉川高島屋自己的主題百貨店以外,幾乎沒有了。
4、小型復合化的代表
三越伊勢丹集團是日本、甚至亞洲時尚百貨的旗幟。2012—2014年度三年計劃中,提出三項主要戰略,第一是擴大和充實顧客接觸點,第二是再造高效率顧客接觸點,第三是強化基礎盤活集團資源。具體實施計劃目標是:MI.plaza以食品和雜貨為主,到2018年開設140家店;伊勢丹mirror以化妝品為主,到2018年開設20家店;2015年4月,六本木開設女士為主的伊勢丹Salone;2015年12月,丸內開設男士為主的伊勢丹Salone;2016年3月,在名古屋開設伊勢丹House便利店;2018年全部中小型門店數量達到180個,銷售額達到600億日元。
5、扎堆羽田機場
由于羽田機場航線調整以后,客流量比成田機場增加,三越伊勢丹、高島屋、和光、大丸等幾個百貨店紛紛光顧開設主題集合店。其中,三越伊勢丹在2011年和2014年開設的男女兩個主題集合店在同樓層,相距不遠,定位的年齡幅度、職業甄選、品牌偏好、主題分類等精準統一,明顯區別于傳統百貨格局,體現出清晰的國際輕奢范兒。
6、PARCO是個神店
2011年,以大丸、松坂屋百貨為主體的J.先鋒零售集團會長奧田務提出,市場定位全面轉向青年化、時尚化。從百貨店向時尚物業經營領域跨越,控股著名時尚SC運營商PARCO。轉向中小型靈活多變的經營路線。PARCO經營靈活,比中國同類店價格低、品牌潮、業績好,伊然成為中國女孩兒心中的購物神店,位于澀谷的旗艦店臨時關門改造,竟然也會引來一片嘆息。
7、美國熱衷奧萊主題店
美國梅西百貨2016年1月份和8月份兩次宣布關閉虧損店140家,縮小店鋪規模,強化線上業務。已經確立了全球品牌的集中采購機制、區域商品分配機制的諾德斯特龍、尼門馬庫斯則是選擇小型化道路,快速在奧萊開設主力店,消化正價店積壓品(見圖表所示)。日本百貨店看在眼里,就是做不到,只是“無為無策”地關店。
8、為什么會是這樣?說幾個重點:
第一、追求交叉比率,也就是商品經營效率。縮小規模,加快周轉、核心正價店積壓品快速轉移到其它店或者奧萊店,加快當期消化。
第二、百貨店的目標品牌資源有限,重復同質化經營難以為繼,必須壓縮,增加原創集合店一類創新產品,煥發店鋪差異化活力。
第三、歐美流行時尚品牌開始撤離日本。GAP公司的 OLD NAVY將在2017年1月關閉全部53家店。H&M開設65家店,業績靠打折維持。其旗下的街頭流行系列的SPA產品“MONKI”2016年8月16日從原宿CUTE立方體SC和永旺幕張新都心關閉后,已經全部撤出。2015年1月份,屬于英國Arcadia的Topshop關閉全部5家店。2009年進入的美國Abercrombie&Fitch目前還有2個正價店和3個奧萊店,其旗下的Hollister.Co還有6個店。2014年4月引入的Stradivarius有11個店鋪,也遇到客流不足問題。Gap&GapKids有171家店鋪,正處于打折應付階段。Banana Repubri開設了51家店鋪,商品企劃也乏善可陳。似乎,就剩下一個ZARA活得不錯了。
流行時尚品牌撤離,使百貨店減少了經營產品選項,證明時尚文化兼容在日本更難了。
9、結束語:幾句感慨的話
之一、日本百貨店的服務不好嗎?感知體驗不好嗎?VMD不夠出色嗎?那么,到底哪兒不行?是產品性價比。性價比帶來產品價值崩潰,是核心癥結。2005年野村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就解釋了這個問題。中國百貨店模仿改造環境、增加體驗等,卻不重視經營產品結構價值,甚至抱殘守缺、死守自己的族群利益。
之二、日本面對人口萎縮、網絡分流、原創SPA定價混亂等營銷渠道重塑問題。網絡環境下,顧客接觸點在虛、實兩個向度展開,營銷創新空間增大,這是百貨店的機會,化整為零是其中手段之一,三越伊勢丹與CCC數據公司合作,開展大數據分析,策劃精準營銷,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想“無為無策”,那為什么不能好好做?
(來源:知了殼咨詢 作者:潘玉明)
- 該帖于 2016/8/31 14: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