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農貿市場,我想“喜憂參半”可能是對中國現階段農貿市場現狀最中肯的評價了吧,好處自然不必多說,而那臟、亂、差更是叫人難以忍受,為此,有關部門一直煞費苦心,可以說什么招都用上了,但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
2002年,國內不少省市將農貿市場改為超級市場(生鮮超市),人們把這種改革模式稱為“農改超”。其中在我國東南部的廣州市,在02年年初規劃建設改造的“農改超”市場超過80家,后來因為種種問題真正投入使用的市場不足10家,隨后武漢、福州、杭州、武漢、蘇州等城市的“農改超”模式也先后出現,譬如投資大,集資困難,營收難度大等問題,到04年年底“農改超的勢頭已大不如前。”
自2005年起,作為“農改超”的升級版的“農加超”模式逐漸波及全國,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態勢。
所謂“農加超”模式就是通過在農貿市場中增設超市,降低改造投資,增加蔬菜品類等一系列方式,針對“農改超”模式落地過程中出現的的問題做調整,從而真正做到:
有利于經營戶穩定“農加超”沒有把經營戶趕出菜市場,而是讓經營戶仍有籍以生存的攤位或店面。
有利于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市場開發服務中心農貿市場的攤店投標收入是各中心經濟收入的“蓄水池”。利用“農加超”模式,使中心在推廣超市化的同時,仍舊可以穩定收取招投標收入,為以后大規模地實施超市化改造奠定經濟基礎。
有利于做好經營戶觀念轉變的思想工作通過“農加超”模式,市場個體戶切身感受到超市經營給他們帶來的挑戰,增加他們的危機感,提高他們對現代連鎖經營方式的認識,加快轉變營銷方式的步伐,進而對以后的全面“農改超”或農貿市場超市化消除思想障礙。
實際上沒有人對于“農改超”方向的正確性有過質疑。但因我國幅員遼闊,城市化進程不均衡,各個地方的情況不同,我們更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想“農改超”和“農加超”的模式告訴我們,關于農貿市場的改革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