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巡航速度”擴大經營吧——七種方法,決勝海外!(節選)
方法三 確立全球化的三個條件
要在海外事業成功,必須確立以下三個條件。
①品牌
②商業模式
③執行力
若這三個條件不能同時具備,就無法順利實現全球化。這是MUJI 在海外發展事業時學到的。
如何培養“品牌=信譽”
“品牌”基本上等同于“信譽”。所以我認為,沒有品牌影響力就很難參與競爭。
在品牌這一點上,CHANEL和GUCCI這樣的奢侈品牌跟無印良品(MUJI)其實是相通的。正因為品牌影響力得到了認可,顧客才會進入店鋪,把商品拿在手中。
要在海外獲得成功,就要推廣品牌,使其滲透到那個國家的人們心中。為此,就必須考慮品牌戰略。當然,在進行海外滲透前,在日本國內積攢品牌影響力是一個大前提。可以說,在國內無名的品牌,幾乎不可能在海外獲得成功。
在那個過程中,如何構筑自身品牌的立場,這一品牌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MUJI,從剛開始進軍海外時起,便一直貫徹著既定的品牌路線:提倡以融會在“禪”和“茶道”中的日本傳統價值觀為基礎的生活態度。并非華美而功能眾多,而是去除了冗余的樸素,這一方向性正是對“用之美”的訴求。
在禪學中,經常會用到“知足”這一概念。那是來源于《佛遺教經》中下面這句教誨的詞語。“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相傳為千利休所說的“家有頂,食無饑,為足也。”也有同樣的意思,告誡人們應該戒除無盡欲望。我認為這是體現了人們對待生活的美學意識的話語。無印良品一直提倡的不要“這樣才好”而要“這樣就好”的理想的原點,也是那種“樸素之中孕育豐盈”的思維方式。
當然,商品和服務滿足一定質量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一直都在研究和完善能夠彰顯無印良品品牌的商品制作方法、品質和功能。并不是單純化繁為簡,而是致力于創造外形優美并且能夠被長期喜愛和使用的終極設計。
與最初進軍海外時相比,現在 MUJI 的品牌已經滲透到顧客之中,更容易在新的地域實現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品牌影響力。
可是,無名企業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構筑起品牌影響力,只能一點一點逐漸積累。首先在那個國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選擇地段較好的地方開店,是獲得品牌影響力的第一步。
開店成功的案例應該可以列舉開展一千日元理發業務的“QB HOUSE”。他們一度與海外代理商合作并失敗,現在則自主開設店鋪,已經發展到了在中國香港擁有四十八間店鋪的規模。
QB HOUSE 的開店特征是,在地鐵站中三坪左右的空間開設店鋪。這一方法即使在香港中心地段也能將租金控制得較為低廉。而他們的服務與日本相同,都是以快捷廉價的理發服務來博取人氣。再加上店鋪數眾多,好像當地人也都知道這個日本品牌了。
只要品牌被認識,就能獲得繼續開展長期業務的優勢。無論什么行業,都會在時代的發展中迎來自身商業模式不再適用的時刻。但是品牌卻擁有更具普遍性的力量,能夠承受商業模式的變更。
例如 BMW 集團旗下的“MINI”,是經歷了數次企業兼并依舊能夠留下來的系列。就算經營方式順應時代發生了改變,品牌影響力依舊能保證事業持續,這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海外適用的商業模式之一,便是高收益的商業模式。
有人可能會想:“要是真能得到高收益,我們早就用了!”可是,試想那種商業模式如果連獲得高收益的可能性都沒有,要在海外運用應該是非常困難的。
事業發展到海外,會出現超乎想象的成本。無論哪個國家的租金都比在本國高,特別是經濟正在成長的國家,租金更是連年上漲。物流機制一旦有所不同,成本也會增加,還要花費人員費用。如果沒有在那種條件艱苦的地方也能獲得收益的商業模式,就無法在海外生存。
目前擁有最強商業模式的還是 CHANEL 、 GUCCI 和 LOUIS VUITTON 這些奢侈品牌。
無印良品的商業模式被稱為 SPA (制造零售業),也就是自己制造自己銷售的業態。 SPA 這一業態的優點就在于能夠通過銷售直接聽取顧客的需求,并反饋在商品中。此外,與向制造商下訂單相比,毛利更高也是優點之一。
打個比方,售價為一千日元的商品,從中間商采購需要六百五十日元,自主生產卻可以控制在五百日元。因為省掉了中間商的利益環節,也就形成了高收益的結構。
只是,因為無印良品全都是原創商品,一旦商品開發和銷售不理想,就存在大量積壓庫存的風險。在這一點上,或許可以稱之為高風險高收益的商業模式。
要進行高收益的經營,恐怕只有從結構上控制制造和銷售成本,或者增加營業額這兩條路吧。
執行力是指進行商品銷售和提供服務,實際貫徹企業目標的能力。
把在日本構筑的商業推向海外時,具體指的就是迎合當地需求和商業習慣的實地應變能力。
在海外,因為各種合同締結方式和法律法規的不同,很容易帶來困惑,同時也容易被當地從業者欺騙,無法根據日程安排進行開店準備。
當地員工并不一定會像日本人一樣工作。在日本國內,訂購十個商品,就會送來十個商品,在海外卻經常會缺斤少兩。在這種環境中,若沒有適應不同地域特點展開業務的能力,就無法在海外取勝。這時最需要的是企業的執行力,以及實際在當地工作的員工的力量。
迎合各地市場的特征,靈活地修正自己的商業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無印良品旗下擁有名為“Café&Meal MUJI”的咖啡簡餐店,在有樂町、南青山、新宿等部分店鋪中并行開設。有樂町的MUJI餐廳擁有將近一百坪的店面,經常會有顧客排隊,年營業額是無印良品同規模店鋪平均值的近兩倍。
只是,這些店鋪原本就是“咖啡廳”,夜晚的集客能力并不強。因為很少有人來這里喝酒,適合作為晚餐的餐點也不多,與白天相比顧客數量就會變少。
無論什么地方的人,在吃這方面都容易變得保守,很難接受外來的飲食文化。MUJI餐廳在海外開店一開始算是一場冒險。可是,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歐美化的程度很高,跟中國內地相比與日本的飲食情況更為相似。再加上那是一個擁有外食文化的地區,因此我們才做出了開店的決定。
尤其在食品方面,必須迎合當地文化和習慣來考量調味、菜單和提供方式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吉野家的牛肉蓋飯,在日本被劃為價格較親民的B級美食,在中國消費者眼中卻成了價格較貴的食品。而且,中國吉野家最好賣的似乎是雞肉系列,其次是豬肉,而牛肉竟排到了第三。在日本普遍有著牛肉最貴最好吃的印象,但在中國,雞肉卻是最受歡迎的。此外,中國的調味也比日本要稍微濃厚一些。
順帶一提,中國也有諸如7-11這樣的日本便利店,在那里,搭配各種小菜的便當幾乎賣不出去。相比這種一次能嘗到多種菜式,裝盤也很好看的便當,顧客們似乎更青睞米飯上面鋪著偏甜豬肉的便當。
由此可見,構思適合不同地域的菜品非常重要。只是,這僅僅是一方面。唯有那些真正具備了能夠順應當地特色、靈活改變商業模式的“執行力”的企業才能稱得上強大。
注:松井忠三(Tadamitsu Matsui):1949 年生于日本靜岡縣。1973 年畢業于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體育系,后進入西友STORE(現西友)株式會社就職。1992年加入良品計劃。歷任總務人事部長、無印良品事業部部長,于2001年就任無印良品社長。他從“企業文化”著手對陷入赤字狀態的公司進行改革,實現了公司業績的V字恢復,并促其走上迅速成長的道路。2007年完成史上最高總營業額(當時數據)1620億日元。 2008 年升任良品計劃株式會社會長,2015年卸任。著有《解密無印良品》《無印良品育才法則》等作品。
(來源:好奇心日報 曾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