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易買得將退出中國市場的最后一只靴子正式落地。5月31日,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新世界集團副會長鄭溶鎮表示,集團旗下易買得超市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這是此前自易買得超市傳出將關閉在華業務以來,集團高層首次出面證實該消息。
據韓國紐西斯通訊社報道,當天新世界就業博覽會在京畿道高陽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會后,新世界集團副會長鄭溶鎮表示,“易買得超市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截止目前,易買得在中國僅剩6家門店,均集中在華東地區,其中,上海地區有4家,無錫市錫山區和蘇州市下轄的昆山市各有1家。對于整個中國零售市場來說,這6家門店的全面退出影響并不大,但對這家韓國零售巨頭來說,退出中國則意義重大。
據悉,作為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零售品牌,易買得超市于1997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店(上海曲陽店),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從2011年開始,由于經營狀況不佳,易買得開始對在華業務進行結構整頓,陸續出售或關閉門店,去年底,上海曲陽店也因不再續約而關門。
▲2016年底,開在上海商務中心的易買得上海曲陽店關門,撤空的貨柜前拉起了警戒線。
▲易買得上海曲陽店停業前夕,依舊有一些老年顧客前來掃尾貨。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表示,“如今易買得在上海的4家店已經不成氣候了,從今年一季度上海門店的銷售情況來看,其銷售下降超過20%,比上海大賣場行業銷售的平均下降幅度高出約12個百分點,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上海199家大賣場一季度實現銷售101億元,從單店平均銷售情況來看,易買得基本處于平均水平,其一季度4家店實現銷售2億多元,單店日平均銷售超過50萬元。”
《聯商網》此前在《易買得被傳要撤出中國 它犯了五大致命錯誤》報道中指出,易買得在中國發展不利,除了大賣場業態自身的式微之外,其在內部管理上也有諸多問題,如業務決策都需要韓國總部來決定,中國區權力有限,但是總部又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高層管理人員本土化不夠,外籍人員居多,導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員工內部管理失敗等等。
一位曾參與過易買得中國1號店工作的內部人士告訴《聯商網》,“當初參與易買得中國1號店(上海曲陽店)的商品規劃、設計、工程和設備工作,整個團隊拼命努力工作力保準時開業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沒想到時過境遷,如今易買得淪落至此,相比較韓國本土的成功,易買得在中國的本土化很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能理解中國消費者的習慣以及不清楚如何管理好員工。”
雖然易買得也在盡力轉型,但似乎收效甚微。有數據顯示,近4年,易買得在華經營虧損已達1500億韓元(約合9.14億元人民幣)。而且,自韓國部署“薩德”以后,中韓關系持續緊張,顯然,易買得在華已經無心戀戰。“易買得退出中國后,下一步會將重心轉移至越南、蒙古等快速增長的市場。”該內部人士表示。
同時,他又透露說,“關于6家門店退出的合同及條件,還有關門時間都不同,但尚不清楚具體的細節,包括員工安排也是保密的。”
當然,易買得在中國的電商市場上,還留了一手,它于2015年10月入駐天貓國際開設了emart官方海外旗艦店,運營至今,已經成為天貓國際“億級美金俱樂部商家”,毫無疑問,接下來易買得中國線上市場的發展前景將會備受關注,《聯商網》也會持續關注報道。
(來源:聯商網 諸振家)
- 該帖于 2017/6/1 18:5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