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經營商品的定價策略至關重要,一方面有價格形象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會普遍遇到價格競爭問題。品類管理為商品定價開辟了有效途徑,根據品類發展驅動力來制定定價策略幫助經營利潤增長。我們既可以根據顧客類別差異、所處商圈的差異、品類角色的不同來實施合理定價,也可以通過改善交易條件、控制促銷毛利和大宗毛利、減少損耗、引進新品、關注重點、每日報表監控等實踐來提高品類的綜合毛利率。
超市經營者對超市定價策略普遍有一個誤區,認為超市行業適合于打價格戰。其實不然,超市提價比降價更重要,定價策略得從超市商品的成本結構來分析。下表是邊際收益率對盈虧平衡的影響:
邊際收益率對盈虧平衡的銷量變化的影響
上表中產品A的凈利潤是10%,產品B的凈利潤是10%,產品A與產品B的利潤相同。但由于產品A與產品B的成本結構不同:產品A的固定或沉沒成本是10%,產品B的固定或沉沒成本是70%;產品A的變動成本是80%,產品B的變動成本是20%,產品A與產品B的成本結構側重不同,產品A的成本以變動成本為主,產品B的成本以固定或沉沒成本為主,導致產品A與產品B的邊際成本差別較大,產品A的邊際成本是20%,產品B的邊際成本是80%。
如果價格降低10%,達到盈虧平衡需要產品A增加高于100%的銷量,達到盈虧平衡需要產品B增加高于14.3%的銷量,說明降價時產品B對銷量增加的要求低,邊際成本占比高的產品B(80%)適合降價。
如果價格提高10%,達到盈虧平衡產品A減少銷量允許33.3%,達到盈虧平衡需要產品B減少數量允許14.3%,說明提價時產品A對銷量減少的容忍幅度大,邊際成本占比低的產品A(20%)適合提價。
從上述分析可知,產品A、B凈利潤相同,但成本結構大異,邊際收益率高者適合降價,邊際收益率低適合提價 。一般而言,超市的邊際收益率偏低(類似或更低于產品A,即可變成本占比可能大于80%,而邊際收益率可能小于20%),超市商品屬于不適合降價而適合提價范疇,超市提價比降價更重要,更不適合打降價戰(如何建立價格形象是另一概念,邊際收益率高則可例外)。到目前為止,有很多超市經營者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迷戀于“薄利多銷”之傳統概念而只會降價而不會提價。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黃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