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暴利,缺乏變革的動力,所以僵化;因為飛速增長,充滿優越感,所以封閉——這幾乎成為了所有“外人”對房地產商的共識。可是,近兩年,隨著房地產調控的常態化,暴利消失了,優越感不見了,粗放、傳統的房地產也不得不尋求變革,打破封閉。
于是,有人一頭扎進農業、礦業,有人轉型商業、旅游地產……當同行們還在傳統領域里打轉的時候,以“精裝修”出名的綠城集團卻選擇“不走尋常路”,在互聯網上玩起了建材電商。
這幾年,綠城的命運跌宕起伏。之前,因為激進拿地,背負大量負債,資金鏈極度緊繃,一度接近破產邊緣。后來,通過項目出售,股權融資,公司運營才逐步走向穩健。用創始人宋衛平自己的話說:“在行業調整的背景下,綠城完成了由激進向平穩的過渡,開始對一些新領域進行嘗試。”其中,電商便是重中之重。
“事實上,綠城做電商的思路其實并不復雜。”綠城集團電商平臺總經理高沛峰告訴記者,一來可以“節流”:將精裝修項目涉及的建材采購權收歸電商平臺下,統一采購,降低成本;二則能夠“開源”:電商平臺還將建材賣給更多中小型房產商,憑借綠城強勢的采購地位,低價拿貨,高價賣貨,賺取其中利差。
照此邏輯,不過三年時間,綠城電商年銷售額已破10億元,完成了從“創生”到“銜枚疾進”的蛻變。恰如哲學家斯拉沃伊·齊澤克說的那樣:“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剩下的便水到渠成。
“節流”:開創電商
當然,萬事開頭難,要讓傳統企業大佬們心悅誠服地接受電商這樣的“新事物”,一定要先撓到他們的癢處,解決他們的痛點。
機緣巧合下,高沛峰成為了這樣的關鍵人物。
早年,高沛峰加入初創的1號店,與市場部的伙伴一起將每天的交易量從幾十單做到數萬單。之后,受齊家網創始人鄧金華邀請,開始在家居電商領域滾打。
那時,高沛峰的一個學生為他介紹某浙商大佬,此人希望在浙江做一個類似1號店的網上平臺。高仔細詢問了情況,深感其掌握的上下游資源、供應鏈技術不足以支撐這門生意,便逐一說明,否定了大佬的方案。此后,大佬又請專業機構對該項目做評測,結果與高的判斷一致,他因此放棄了項目,卻深信高的能力。
沒過多久,這位大佬又來向高沛峰取經,請教綠城這樣的房地產商能否參與電商。按照他的介紹,綠城數十年來一直在造精裝修社區,掌握各種地板、門窗、衛浴等建材供應商資源。有時,某一產品在一個建設項目中就涉及上千萬元的采購。甚至某些高端的品牌,最大的客戶就是綠城……因此,各種建材品牌的供應商都對綠城俯首帖耳。
這樣的情況讓高沛峰頗有感觸。同樣做建材市場,他所在的齊家網恰好與之相反,前者是典型的互聯網人做電商,因為缺乏對供應商的控制,根本沒有議價權,平臺競爭力由此受限,屢屢打不開局面。
于是,當下高沛峰就告訴大佬,用這個優勢做電商肯定有戲,只是,具體如何切入,還須仔細思量。
此后,兩人一起開始在綠城和其他房產商、供應商那里開展調研,最終,確定綠城電商的第一步,應該是“服務綠城”自己。
按照傳統的房產操作手法,每建設一個項目都要成立獨立的法人單位,該單位雖由品牌集團控股,但卻擁有相對獨立的財權,集團最多限定建材采購的品牌,但具體采購價格,采購數量,由子公司采購負責人與建材品牌溝通決定。如此一來,問題便接踵而至。
首先,沒有中央集權,采購負責人權力太大,采購量大,價格些許波動,就可能導致成本的大幅攀升;其次,采購負責人的位置成為“肥缺”,有可能滋生“臺面下的交易”,損公肥私;再次,像綠城這樣,為防止腐敗、嚴控成本而增加流程,嚴格審批采購,則又有失于效率。
然而,電商可以整治這些“頑疾”。集團只須將各項目子公司的采購權回收,統歸于此平臺即可。如此,一方面,由綠城集團出面與供應商談判,采購總量數十倍于單一項目,采購價格甚至可以優惠超過1/3。另一方面,中央集權采購后,各項目的采購負責人只能在綠城電商平臺采買建材產品,數據完全透明,杜絕了“臺面下的交易”,同時,采購審批也可因此大大簡化,從15個步驟簡化到5、6個步驟。
就憑借這一預案,高沛峰他們打動了宋衛平。彼時,正是綠城資金鏈緊張之時,以及少的IT系統建設費,換取采購成本的大幅下降,讓宋激動不已。因此,他立刻請來好友——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一同參謀這一設想。
結果,馬云盛贊這一計劃,讓宋衛平更加信心滿滿。他迅速召開董事會,推動建設獨立電商公司,要求所有在建項目的采購業務,移師到新的電商平臺,嚴令采購人員執行電商采購流程……將綠城電商樹立為“一把手工程”。
由此,高沛峰也被宋衛平聘為綠城電商的執行人,負責整個平臺的搭建、完善、進化。“幸虧有他的支持,我們面臨的阻力小了很多。”高沛峰告訴記者。
畢竟,很多傳統企業被稱為電商經理人的“絞肉機”,就是因為電商人缺乏一把“尚方寶劍”,以至于在傳統“行家”當道的地方處處碰壁。
然而,在綠城,依靠宋衛平“撐腰”,高沛峰一年之內就搭建起電商平臺,實現了“服務綠城”的第一階段目標。
“開源”:做大平臺
其實,綠城電商的預案中劃分了“三部曲”,打動宋衛平的,是“服務綠城”的第一幕,而讓馬云興起的,卻是后兩幕——充當其他中小房產商的B2B供應平臺,進而發展為大眾提供建材產品的B2C平臺。
目前看來,做B2C有很多細節的挑戰,還須很長時間才能實現,但是,“以己推人”,為中小房產同行提供建材產品,卻很容易“做出”市場。
毫無疑問,諸多中小房產商同樣面臨采購價格高、采購負責人易腐敗問題,與綠城有相同的痛點。因此綠城電商“對內”的價值很容易可以“外化”,打動中小房產商。
一則,綠城與各大供應商簽訂的都是戰略合作協議,需求量很大,有“同期同量”最低價保證,而且是隨要隨到,綠城自家拿貨的同時,順便為中小房產商“夾帶”些采購,并不困難�?倸w,比他們從3級以下渠道商那里拿貨,要便宜許多、方便許多。
二則,電商在運作數據上完全透明,中小房地產商的當家人完全可見采購量與采購價,下面的采購負責人任何操作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玩不出拿“高仿貨”損公肥私的花樣。
如此一來,綠城電商便成為建材領域里的阿里巴巴,既有透明、公正的交易體系,又打破了原有渠道,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向中小房產商出售建材產品,同時,掌控出售價與協議進價之間的價差,還可以輕松獲利。
現在,隨著綠城高端品牌價值的“溢出”,代建項目激增,綠城電商引入了越來越多的外部“會員”參與到平臺的采購當中,建材產品采購量快速增長,綠城在供應商面前有了更多議價權——更多低價、更多優惠活動接連不斷。由此,再吸引更多房產商參與進來,綠城電商便進入“正向”的商業循環,以“滾雪球”的速度,迅速膨脹。
“但我們相信,這樣的成長速度還不夠,更快變成‘航空母艦’,才不會輕易在戰場上下沉。”高沛峰說道。
加速成長的策略之一,便是在杭州濱江區建立起一個35000平米的電商體驗館。館內匯集了西門子、漢莎、東芝、唯寶、漢斯格雅等百余家一線建材品牌,涵蓋室內精裝、土建大宗、設備設施等建材品類,并設有6個不同標準的精裝樣板間供客戶選型與現場體驗。
目的,就是讓那些賞識綠城模式的中小房產商“開眼”。告訴他們不用帶著卷尺、照相機到綠城樣板房“偷拳”,與其學那點皮毛,不如接納綠城的整套方案,用其電商平臺,低價采購各類材料,玩出自己的精裝修之夢。
此外,更重要的加速策略,則是在平臺上代入融資工具,提高物流和資金流的循環速度。
不難理解,房地產這樣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企業缺乏資金幾乎成為常態,向供應商賒賬更是經常發生的事情。而現在,綠城電商充當了供應商的角色,同樣也要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賒賬,業務做不開,影響電商平臺的發展;賒賬,就可能面臨壞賬,更拖累電商平臺。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借助銀行融資,幫助有資質的中小房產商完成建材采購。
說到底,綠城在業內滾打多年,很容易摸清各家房地產商的家底,有充分對稱的信息。因此,有底氣以自己的擔保公司作保,委托銀行向電商平臺的房產商會員發放半年或一年期短期貸款。如此,資金短缺的會員可在綠城電商支付部分貨款,獲得全額商品。不足的貨款由綠城補齊,并轉變為貸款,房產商會員只須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即可。
這樣,綠城理所當然地賺取貸款利息,同時又保證平臺業務不因資金問題受阻,大大提高了業務周轉的效率。
按照高沛峰的估算,以現在的發展速度,今年年底,綠城電商的業務規模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繼續向“建材業阿里巴巴”的方向挺進。
幾年下來,高沛峰深覺傳統企業自身有巨大的價值沉淀,尤其在供應鏈的上下游。因而,必須深入其中鉆研、換位思考,找到好的切入點,引起“一把手”的興趣,“借傳統企業的雞,生出電商的蛋”,絕非難事。此后,再尋覓資機會,進一步整合產業資源,將自身價值做大,自然可以在傳統企業體系中安身立命。這就是從自建走到共創、共享、共贏的電商法門。
當下,傳統企業都在尋找自己的電商途徑,電商經理人們若能像高沛峰這樣,按照傳統玩家的視野尋找機會,而非一廂情愿的暢想未來,又怎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慨嘆?
�。▉碓矗篿天下網商 作者:郝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