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海量數據的時代,毋容置疑。舉幾個例子,Google早前宣布其索引的網頁數目已經超過一兆,從2004年開始每天處理超過100TB的數據。YouTube每天的視頻瀏覽量達40億次。全球范圍內每年會發布約1240億條推文,也就是說,平均每秒約4200條信息。
看到這里,不少人已經感到頭疼。
如何管理這些數據,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視覺。不要再考慮“大數據”,嘗試從“全數據”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當前面臨的挑戰。
一旦學會了如何用全新的視覺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更專注于如何運用這些數據。
在數據采集和數據挖掘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往往導致數以百萬美元的商機白白流失。
我特意搜集了一些真實的案例,希望通過這些例子的解讀給予營銷人員一些啟發,了解某些品牌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縮小這種差距。
即時體驗 社交連接: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Uniqlo)在英國推出的“幸運計數器”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消費者使用“幸運計數器”手機應用,按照指示使用特定的標簽,將自己的愿望清單發布在Twitter頁面上,越多人分享和轉發,這件商品的價格就會越低。
類似的,全球知名個人護理品牌多芬近年推出的“全球真美活動”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品牌鼓勵廣大女性消費者“展示真實的美麗”,通過手機應用將自己的照片上傳至活動公告牌上,隨后消費者將收到一張公告牌的照片,看到自己和其他參與者上傳的照片。這個活動非常成功,該款應用在啟動后的兩個月內就獲得超過500,000次的下載量。
提供響應式服務:當今消費者追求互動和體驗。把握了這個關鍵,達美航空成功從瀕臨破產發展為盈利能力最強的航空公司之一。為了提升旅客滿意度,達美航空對其所有的數字渠道進行了改造。旅客通過網站可以與朋友或者親友互動,并了解他們未來的行程預定。
此外,達美航空還通過對現有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對行李丟失之類的運營問題,找到了新穎的解決方案。達美航空在其手機應用上新增了一項名為“跟蹤我的行李”的功能,該功能允許旅客在登機前為自己的行李拍照,上傳,了解行李的確切位置。通過這些舉措,達美航空有效提升了客戶滿意度,被認為是積極回應顧客需求、有前瞻性的公司。
通過社交工具和游戲化機制實現多平臺管理:將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臺捆綁起來也是提升消費者體驗一個簡單且有效的途徑。比如,耐克的Fuelband健身腕帶,允許消費者跟社交好友分享他們的健身數據,或者加入新的社交興趣小組。
此外,消費者還可以向其他腕帶用戶發起挑戰,通過完成競賽或者任務,贏取積分。通過分析和運用這些數據,耐克為腕帶用戶群提供了參與式和互動的網絡體驗。更重要的是,耐克成功地將產品的使用體驗分享到多個社交平臺,達到最大化的傳播。
總的來說,在“全數據”時代,數據固然越多越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收集數據后,需要學會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去創造和提升客戶體驗。收集到相關的數據只是成功的一半。了解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并將它們應用到公司市場營銷戰略的每個關鍵環節中,才能幫助你縮小差距,制定以數據為導向的策略,實現和消費者長期、良性的互動。
(作者:艾司隆(Epslion)公司顧問服務首席營銷官Michael 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