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消息,宜家(IKEA)的標志性寶藍色購物袋換新裝啦,以后從宜家Shopping結束出來,是不是再也看不到或拎或扛大大小小的IKEA寶藍購物袋了?
經過HAY變裝的購物袋袋身造型延續宜家簡約風格,質感依舊樸素結實,配色是墨綠和白色小方塊交織,背帶是“高逼格”墨綠色,去掉了原先包帶上的品牌名稱字母。新的購物袋與經典款“前輩”在風格上大相徑庭,“新款能夠取代寶藍購物袋在宜家粉心中的地位?”這點還有待觀察,但是對宜家來講,更換在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的購物袋形象,無疑是一著險棋。
對于每一個愛惜自己羽翼的品牌來說,購物袋是構成其品牌形象的重要部分,和品牌LOGO、硬廣等屬同類產物,只不過與其他營銷手法相比,購物袋的設計與功效類似“非典型隱形營銷”。
購物袋的效果接近隱形營銷,指的是形式隱形,它的影響力可不容小覷。從品牌整體傳播體系來看,任何帶有品牌LOGO和標識的物體都具有營銷價值,購物袋自然也代表了品牌形象。深諳此道的品牌在購物袋上下足功夫,從設計到材質,絲毫不敢怠慢。關于品牌購物袋的作用,看過一個專有名詞叫“hand carry branding”,直譯為“手提品牌營銷”,也是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PS: 辨別購物袋逼格,只需閉眼聆聽:
Low的購物袋晃動或折疊時聲音是:撕啦撕啦……嘩啦嘩啦……;
High-End購物袋說話音色是砰砰……或隆隆……美妙自在其中。
另外,充分運用購物袋的力量,還能夠實現品牌二次甚至三次的循環宣傳作用。消費者會選擇有逼格的購物袋二次利用,在有需要時拎著心儀的購物袋出門,無形之中就對品牌進行了“刷街”式宣傳。要做到這一點,品牌購物袋除了有逼格、美觀以外,還要做到“結實耐用”,否則就算消費者想二次利用也是有心無力。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購物袋的優劣絕對是消費體驗的重要環節。
對于購物袋的“情結”,“癥狀”最明顯的是時尚圈。奢侈品大牌那些經過品牌設計師設計、結構簡潔但有明顯品牌LOGO的購物袋可是比高端大牌的產品更有市場。
網上有專門銷售Chanel、 GUCCI、Burberry、Louis Vuitton等品牌的購物袋,且每一個都價格不菲。仔細分析,肯花錢購買奢侈品購物袋的這種消費心理十分有趣,除了收藏愛好者以外,那些購買大牌購物袋拎出去的人,肯定不只是看中了購物袋的材質。于是,筆者開啟嚴肅思考模式:花錢買大牌購物袋與花錢買大牌假貨是不是本質上是一樣的行為?
簡單分析可得
花錢買大牌購物袋與買假大牌有共通之處:買假貨是因為喜歡大牌又囊中羞澀,買大牌購物袋是因為囊中羞澀但想暗示別人“姐有”。
可是寫到這兒,筆者又邪惡地想到一個場景:在高檔購物中心逛街,經常能看到徘徊于各個垃圾桶周圍手機飲料瓶的大爺大媽,手里時不常拎的就是Chanel或者Hermès的購物袋啊。所以......
所以,對于零售商來說,購物袋的設計是營銷的重要一環。試想宜家這次把購物袋做成下面這樣,以后我們再去宜家Shopping,是不是要千萬記得自備購物袋了?
另附創意購物袋賞析供各位洗洗眼睛,這些是具有很強交互性的購物袋,更是行走的廣告。
無關逼格,只為趣味與藝術。
在筆者眼里,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做營銷的普通人和營銷高手。
對于普通大眾,包袋是身份的象征,擁有即顯貴;選擇什么樣的購物袋則能側面反映所有者的生活境遇和美學態度,運用得當更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而作為合格的品牌營銷人,除了要具備常規營銷思維,更要有網紅一般善于發現逼格的眼睛。
化營銷于無形,方為大家。所以,筆者認為:購物袋里另有乾坤。
(來源:RET睿意德 作者: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