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越來越多的化妝品店開始引進銷售非化妝品的產品了,如生活用品、飾品、紙品、零食飲料等。但同時,也有一些化妝品店堅持不銷售非妝品,保持化妝品的專業性。對于“非妝品”,化妝品店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銷售?就此話題,品觀網采訪了多位知名化妝品連鎖掌舵人和業內專家,聽聽他們的對該問題怎么說。
妍麗化妝品總經理朱虎誠:非妝品會損壞店鋪品牌
化妝品是個專業的品類,專業的品類需要專業的店鋪支撐。如果銷售不相關的產品,會損壞店鋪品牌的權威性。尤其是中高端化妝品店,我們不建議銷售非妝品。
一些化妝品店銷售非妝品是因為業績壓力大,但是我認為這是惡性循環。非妝品的銷售會導致定位的混亂。而定位清晰了客流就回慢慢增長,不能因為業績壓力大了就去銷售非妝品。
合肥美林美妝總經理武清林:非妝品可讓消費者購物更便捷
在零售寒冬下,有兩種業態發展得比較好,第一是便利店,第二就是名創優品這一類的店鋪。這兩類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品類上做得越來越寬。
既然大家可以做化妝品零售,那么銷售一些其他東西也并非不可以,不過是多經營一個品類。從消費者的購物需求看,消費者希望自己的購物更便捷,能在一個店鋪中滿足自己更多的消費需求。
在非妝品的選擇上,我們需要提供消費者想買的商品。消費者想買的商品一是他們覺得有用的,二是他們覺得劃算的,這類商品往往是利潤不太高的名品;選擇“非妝品”要借鑒和引進便利店、大賣場等身邊零售店的暢銷商品,拒絕和控制滯銷品,為經營更多品類留空間。
福建濃妝淡抹總經理薛孝香:非妝品可以擴大品類,解決坪效問題
為什么人家上市公司香港莎莎連鎖能銷售紅酒和奶粉,我們就不能銷售紙巾賣濕巾賣襪子呢?未來濃妝淡抹店鋪的品類結構是:彩妝30%,護膚35%,日用品35%。日用品就可以包括各種各樣的商品。只要我們的商品足夠豐富,價格足夠劃算,店鋪不怕沒客人。
在引進商品包括非妝品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該商品價格帶適不適合門店定位與顧客群體。這樣的商品可以解決坪效問題,還能夠擴大品類,增加滿足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的小商品。
駐馬店我的時尚女友總經理呂香港:非妝品需要周轉速度快
引進非妝品主要是為了提高消費者進店率。
選擇非妝品要選擇周轉速度快的商品,與女性相關的時尚小品類,對于店鋪的引流十分有效。同時,選擇非妝品的時候應確保商品的質量問題。只有貨真價實的商品給到顧客,才能為門店帶來好的口碑。
蒼南好媳婦連鎖總經理吳啟鵬:非妝品可以帶動化妝品的銷售幾率
賣非妝品主要是為了引流,依靠客流的門店適合賣非妝品。
護膚品一般3個月用完,洗衣液、紙巾等非妝品15天左右就會用完,顧客在門店消費非妝品半個月就要來一次,這樣可以帶動化妝品中季節性產品的銷售幾率。
但是我們定位相對高端的精品店講究精致專業,顧客消費能力強、對品質要求高,從顧客需求角度來說不適合做日用類非妝品。
光合社創始人葉光:銷售非妝品前需要考慮店鋪定位
有的店鋪本身的定位就是一家不僅僅是賣化妝品的時尚小百貨店鋪,那就不存在妝品和非妝品的區分了。現在更多的化妝品店老板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靠引進非妝品擴大營業額提高毛利也不失為一條路。
對于區域強勢化妝品專營店連鎖和有意成為區域強勢化妝品專營店連鎖的店鋪而言,需要好好考慮引入太多非妝品的品類對于店鋪專業性的影響,畢竟什么都賣就意味著賣得不精。
總結是,如果化妝品店老板想讓顧客對店鋪產生一個明確的印象,就還是得在做化妝品的專業度上下功夫;如果店老板并不追求化妝品店的專業性,那理論上銷售什么都沒問題。
品觀網主筆吳志剛:非妝品是否能帶來有效客流是關鍵
首先要明確,我們熟知的名創優品、屈臣氏等個人護理品店與化妝品店、食雜店和超市,都是不同的業態。每個業態有每個業態的零售邊界。超市、大賣場是消費者一站式購物的核心場所,但化妝品店這個業態注定是消費者為化妝品這個類別去消費的場所,為了購買專業的產品并得到專業的服務。
即使化妝品店僅僅考慮利潤,不拘泥于業態邊界,也不一定具備競爭力,一站式購物最核心的類別是食品,化妝品店并不具備這個優勢。
當然,化妝品店也不是不能賣非妝品。化妝品店出現類似的聚客商品(非妝品)是對的,但化妝品店對非妝品的引進是有邊界的。
化妝品店是以化妝品為主的專業店,按照行業規律,專業店主營類別要占到80%-90%,其他商品可以引進,但不能破壞專業店的核心。
在保持化妝品店核心的情況下,到底應該引進哪些非妝品,大多數門店看的數據是銷量。這只是事物的第一個階段,真正要看的是這個商品和店里核心商品的有效連帶率,如果跟化妝品是高度相關的,這個商品就是成功引進了。
最核心不是看這個商品帶來多少客流,而是帶來多少有效客流,所謂有效客流通過買這個商品為契機,進而購入店內核心商品的客流。所以并非不能引進非妝品,而是要看非妝品給店內有效客流的貢獻是多少。
從“這個商品能給我帶來多少毛利”到“這個商品能給我帶來多少客流”再到“這個商品能給我帶來多少有效客流”,這是化妝品店鋪在一步步加深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
品觀網主筆馮翰毅:聚客的非妝品容易反噬門店專業度
在銷售非妝品之前,我更建議化妝品店先將化妝品品類做好。到國外化妝品店看到護膚、彩妝、香氛品類十分普遍,但在國內大多數的化妝品店,香氛占比不到10%。說明我們國內大多數化妝品店連化妝品品類都沒做好。
做好了化妝品品類,在考慮賣不賣非妝品。這并沒有對錯之分,但是首先要確認動機,其次要看是否適合。
從銷售非妝品的動機來看,目前業內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拿生活用品作為聚客品,通過過低價格甚至虧本銷售,吸客引流。這種現象其實是價格戰。吸引了大量低消費群體,最終由消費群施加給門店的價格壓力會反噬門店,影響門店的價格形象和品牌形象。
第二種:目的是通過非妝品延長品類類別,擴寬需求線,提高消費者粘性。這種情況下非妝品的選擇是基于消費者分析之后,根據消費者需求來選擇的。我覺得化妝品店銷售非妝品就應該是這種理性的、基于長期考慮的目的。
而關于化妝品店是否適合銷售非妝品,要看兩個條件:
第一:在什么位置開店,決定了有沒有賣非妝品的條件和空間。第二:店鋪定位。定位匹配的消費群體的年齡、消費能力等,決定了門店是否有必要去銷售非妝品。
煙臺恒美連鎖總經理孫錫財: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化妝品店賣或者不賣非妝品,我都認同,沒有對錯之分。主要是根據自己門店的實際情況,適合才是最好的。
四川金甲蟲化妝品董事長劉船高:完全不搭邊的非妝品不合適
屈臣氏賣食品也賣得挺好,絲芙蘭不賣非妝品也挺好。賣非妝品可以增加一些客流,不賣的話可以更加保持自己的專業性,而且條碼越少越好管理。各有好處,主要看是否擅長這個方面。但是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選擇賣或者不賣,最好能堅持自己的定位,不能一會兒做一會兒不做,這樣損失的不僅是資金和人力投入,還有穩定、專業的店鋪形象。
賣非妝品也是一種多元化,但是多元化應該是相關多元化,屈臣氏賣的是健康美麗相關的非妝品,并非賣白酒、香煙、雞蛋什么的。個人覺得,與行業屬性完全不搭邊的非妝品不太適合。
(來源:品觀網 作者:陳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