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市場同質化現象越來越普遍,餐飲企業靠產品的優勢領先的時間越來越短,于是餐企老板將更多的關注轉向顧客、門店,希望靠建立品牌識別來留住顧客。
該怎樣快速建立餐企的品牌識別呢?借用中醫的一句話說,可從“望聞問切”入手。
1
望(視覺)
“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龐德);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李健)……
這都是典型的視覺沖擊。餐企要想在“第一印象”中表現良好,被消費者快速識別,就要善于吸引顧客的眼球,如門頭兒是否醒目,海報是否亮眼。消費者進店,首先就會感受到店內氛圍是否舒適,燈光色調是否合理,餐桌陳列是否有序;接下來,才會注意到店的“軟環境”如服務質量等等。
▲蛙來噠別致的門頭兒
因此,不少餐企卯足了勁兒追求環境舒適,不惜血本在裝修上猛下功夫,力求品牌/主題鮮明突出。業內人士甚至稱,不能讓食客發朋友圈曬圖的餐廳不是好餐廳。這其實就是建立品牌識別的典型表現。
▲拍照分享朋友圈,已成為是否網紅餐企的指標之一
以廣州餐企為例,餐廳裝修品牌/主題化越來越明顯,尤其是西關元素,更為突出。比如大龍鳳雞煲,其裝修以粵劇為主題,將“戲院”搬進了購物中心,佐以傳統文化,這樣的手機也能“吃”的、寓餐于文的餐企賣點很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大龍鳳雞煲一角
此外,還有以棋牌等休閑為主題的,如番禺酷食尚餐廳就使用了紙牌桌當餐桌,把靠枕做成麻將樣式,骰子的3D墻畫遍布餐廳各處,員工服裝都是統一的象棋款,甚至墻面的貼紙,也多以俄羅斯的大轉盤等為元素,甚是獨特。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還有以田園為主題的,新近開業的桃花里主題火鍋餐廳就是一例:餐廳用大片大片的絹花裝飾滿“樹”,“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樹下也可吃火鍋,這樣的餐廳,無不讓食客的少女心爆棚。
當然,裝修升級,餐企成本必然增加,但從長遠來看,升級裝修后的店,往往更受顧客歡迎,生意也會更好。因此,除了干凈衛生外,餐企老板務必要注重店環境的舒適度和品牌/主題特色。如果想經濟實惠一些,那就選擇裝飾——裝飾比裝修成本小。
2
聞(聽覺)
中國菜品講究“色香味形”,唯獨缺一個“聽”。因此,餐企務必把這個短板補起來,不是從菜品入手,而是從餐企品牌定位出發,選擇并播放配套的聲音,以進一步鞏固企業的品牌識別。
世界上著名的聲音商標如英特爾芯片廣告、摩托羅拉的“hello moto”等等,很容易讓受眾產生品牌聯想,進而建立品牌識別。
星巴克播放的音樂,品類兼容并蓄,涵蓋大部分古今中外各流派:民謠、搖滾、爵士等。唯獨繞開了重金屬、金屬、電音、嘻哈這些“侵略性”比較明顯的樂種。
星巴克所選擇的音樂,在美國電臺分類中,大致歸在“Adult Album Alternative”,這類曲子介乎“另類獨立”和“主流”之間,品味穩重、韻味醇厚,聽起來非常舒適。
星巴克掌舵人舒爾茨完全把主了消費者的脈,“我不會把星巴克定位在咖啡行業,我的目標是建立起一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咖啡消費者在星巴克的體驗和對星巴克品牌的信任,讓我們完全地改變音樂產業。”
聲音也好,音樂也罷,其音效、節奏、時長等足以影響食客的消費情緒。麥當勞、KFC等快餐企業多播放節奏歡快的音樂,主打西餐、正餐的餐企多播放節拍緩慢、溫柔的輕音樂,這都是很好的,會讓客人心情放松,情不自禁地想久待。美中不足的是,品牌的識別度依然不高。
3
問(詢問)
武俠小說中,大家常見的套路之一就是“投石問路”:夜行人通常扔塊石頭或別的什么東西,試探下,判斷有無危險。本文的這個“問”有雙重含義:一是咨詢、了解;二是品味、體驗。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場景之一就是“今天中午吃點兒啥呢?”“就去×××吧,剛開業,味道還不錯,挺實惠的”,一問一答,轉眼間就確立了品牌識別。還有就是開著車滿街轉,專瞅人多的地兒扎堆兒——人氣兒旺的,說明好吃;好吃的,往往意味著牌子不錯。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寫道:“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無所不吃的動物。只要我們的牙齒還沒有掉光,我們就會繼續保持這個地位。”餐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味”,味兒好了就好吃。面對從沒聽說過的品牌、從未吃過的菜品,因此消費者最好去問、品味,問過了、品嘗了,品牌識別感就強烈了,這也是為什么商家喜歡在商超搞試吃的原因之一。
去海底撈吃飯,“海粉”們最喜歡問的一句話就是“這個菜能不能打折?能打幾折?”為什么?因為打折是海底撈的一大特色,而且普通的服務員就擁有某些菜品打折甚至免單的權力。“禍從口出”,但在海底撈看來,卻是“財從口出”:問一問,就達成了合作雙贏,美化了品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識別。
從某種程度說,嗅覺也應歸屬味覺的一種。為讓客人在踏進店內就獲得輕松自在感,建議店家放些清淡的精油,讓人放松心情并消除緊張感。客人一旦覺得自在,就樂意多花時間在店里逗留,自然增加食欲。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餐企常有孕婦小孩出入,自己店內也會有處于孕期的員工,因此對于香氛、精油的選擇,一定要注意天然、環保、安全。
4
切(觸覺)
觸覺不是要食客去摸菜品,而是讓其感受店環境的其他方面。如天寒地凍時,食客踏上觸感柔和的木質地板,走起來就會覺得相當舒服。至于觸感更爽的地毯,則要考慮是否合適,畢竟牽涉到成本和保潔等問題。大家都知道“差異化”,在我看來,應倡導“優異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觸感、體驗不同甚至更爽,消費者自然是本能決定腦袋,直接就奔你的品牌去了。
另外,餐企桌椅的擺放、通道的留置、收銀的方式等細節,也能影響食客的“觸感”。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當顧客走進店內,往往整個人就沉浸其中,并開放所有感官盡情感受店內的氛圍,如果“搜索”到陳設有序的桌椅,足夠寬敞的通道,便捷的支付,悅目的店內裝潢,賞心的音樂,自然就食指大動了。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在消費升級上談到,未來商業有兩個流派:一個是讓他上癮,拖住他的時間;一個是提供服務,優化他的時間。所有的產業都必須向服務業無限接近。
首先,餐飲業就是服務業,甚至還帶點娛樂業的色彩。于是必勝客因勢利導,瞄準這一定位推出了“歡樂餐廳”。同樣是“提供服務,優化他的時間”的快餐企業,必勝客就憑借此點,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識別。
“讓他上癮,拖住他的時間”的成功餐企也有不少,比如星巴克及眾多定位于小資情調的品牌餐企。一快一慢,都讓消費者獲得了很好的體驗,再加上文化的黏性,品牌識別就能比較容易地建立起來了。
(來源:職業餐飲網 作者:蔡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