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知名餐企“大同酒店”停業,北京“凈雅”最后一家關門,上海“茶香書香”倒閉……
2017年開局,餐飲業噩耗不斷。然而,一邊是餐飲倒閉潮,另一邊全國餐飲市場2016年仍沖至3.5萬億的天量。
全國餐飲門店也從2015年的500多萬家猛增至602萬家,很多火爆餐廳更是不停的裂變式開店。
河北有一家這樣的低調餐廳,創業3年,不僅開一家火一家,30多家店天天爆滿,而且跟風者正從河北蔓延全國。
它就是八寶粥的開創者谷連天,自改名“谷連天八寶粥”那天起,模仿者就接連不斷,谷X天、谷連X、谷XX……遍地開花,比比皆是。
競爭激烈,利潤下降,倒閉潮不斷,連知名餐企都撐不下去,是什么力量讓一家才開創3年的餐飲企業裂變式發展?背后有著什么樣的邏輯?
1、飯是用來吃的 餐飲競爭回歸原點需求
一切都要從大勢說起。
2013年以來,餐飲業風向一直詭譎異常,很多餐飲莫名其妙的說紅就紅,黃燜雞米飯、麻婆豆腐、小板凳火鍋、重慶小面、冒菜、麻辣燙、黃太吉、雕爺牛腩……
但也說倒就倒,一個個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兩天。如今,這些曾經紅遍中國的餐飲差不多都沉寂了。
不管他們是折戟沉沙,就此銷聲匿跡,還是沉下去苦練內功,以圖東山再起。
但由它們引發的潮起潮落,讓很多餐飲人慢慢明白,人們對餐飲最本質的需求,自古以來亙古未變,那就是民以食為天。
食是1,其他是0,這個1不過關,火得越很,傷害越大。餐飲業經過多年的迷茫,終于重回正途,歸本歸心。
做餐飲多年的喬文學,一直堅守餐飲這一原點需求,“飯是用來吃的,好吃是根本!脫離這一根本的所有營銷都是‘術’,由‘術’掀起的各種風潮最終都會煙消云散。”
“從2013年轉型開第一家粥鋪,到2015年改名開創八寶粥這個品類,我們一直堅持用好食材,熬出好味道。”
如果說喬文學對吃的極致追求成就了谷連天,不如說谷連天趕上了餐飲發展的好時代,一個正本清源、回歸正途的餐飲時代。
2、品質是護城河 商業競爭轉向品質革命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成了最難熬的一年。
餐飲企業在這個大勢中也不例外,難逃沖刷。
那么,難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生產型企業時代:
那時候物質稀缺,企業只要生產出產品,扔到市場上就能賣掉,那時候一大批生產型企業崛起。
第二階段是營銷型企業時代:
這時候物質開始逐漸豐富,同類競品不斷出現,相關替代品層出不窮,這時候敢打廣告、會做營銷的企業迅速脫穎而出。一個新穎的廣告語,主流媒體打一條廣告,就能救活一個企業。
第三階段是品質型企業時代:
21世紀以來,隨著物質的豐富,產品相對過剩,加上人們的富足以及網絡革命,中國經濟飛速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是什么類型企業的時代?
“中國中產階級有幾億人,現在很多產品,只要品質改善一點,提升一點,就有巨大的市場。”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斷言,中國正面臨一場“品質革命”,“誰帶這個頭,誰就能上去”,一語道破中國經濟第三階段將是品質型企業的時代!
谷連天八寶粥之所以火爆,正好與這個品質時代不謀而合,喬文學表示,“品質是谷連天八寶粥的護城河。我們食材只用最好的,在這方面,不計成本。面粉用天然的,油用非轉基因的,米用五常大米,棗用新疆灰棗,都是品質最頂尖的,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品質。”
3、越聚焦越強大 產品競爭進入專業時代
世界似乎越來越難懂了。
就餐飲業來說,吃的越來越多。相應的,吃遍各種美食的人們,需求也越來越多。為迎合這一需求,很多餐飲不停地推出新產品。
然而,吊詭的是,產品增加越多,生意反而越來越差。與之相反,做單品的生意卻越來越好。
于是,新的風潮出現,單品店如雨后春筍,紛至沓來,很多老牌餐飲也改名更張,打造單品爆款。
任何風潮興起,背后必然有社會大勢力量存在,餐飲單品紅利的出現,確實符合社會大勢——交通工具變革帶來物體流動的提速,網絡革命帶來的所有信息互聯,讓世界萬物為我選擇成為可能。
然而,面臨更多選擇時,人類患得患失的本性,又不喜歡選擇,最終他們更相信專業。而單品專注一個品類,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更專業,做得更好。
谷連天在紅火之前名為“谷連天粥鋪”,那時候喬文學和大多數餐飲一樣,覺得產品越多越好,恨不能把天下所有粥都能讓顧客點到。
想明白后,喬文學開始專注于八寶粥,并改店名為“谷連天八寶粥”。改名后,經營迅速發生奇妙變化:營業額很快上升了20%!
“改名的明顯效益讓我意識到了聚焦的力量,但真正贏得顧客,絕不僅僅靠改名就能做到,還要從產品上下功夫。”喬文學十分清醒,“顧客追求單品的背后,本質不是看的單品本身,而是他們認為專注的可能會更專業、品質更好。”
4、品牌勢能疊加 市場競爭進入品牌階段
無論是餐飲原點需求,還是商業品質革命,還是產品專業時代,前面三大邏輯的共同指向都是好產品!
那么,只有好產品是不是就行了呢?
蘋果手機是富士康生產的,但能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從沒賣自己的手機!為什么?
因為大家都明白,即使是同一手機,從富士康出來后,掛上iphone商標可以賣六七千,但掛上富士康商標,兩三千都沒人要。
這是品牌的價值。
當下,中國市場競爭已進入品牌階段——有品牌天下通知,沒品牌寸步難行。
谷連天從開創那天起,喬文學就定了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與品牌供應商合作。
喬文學的道理很簡單,“有品牌的產品才可能更好,顧客才會喜歡。”
這個樸素的道理背后,蘊含的是一個深刻的品牌競爭邏輯:品牌具有疊加效應。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曾指出:市場上存在互補商品——如果你擁有商品A的同時擁有B商品,那么商品A的價值就會得到極大提高。
此外,品牌不僅具有疊加效應,還有一個疊加規律:
一級產品配一級產品,顧客心中會有1+1大于2的感覺,會認為是超一級的產品;如果一級產品配二級產品,顧客心中就會產生低于一級產品感覺,特別是產品最廣普的核心部件如果是低級產品,其他配置再高,也會降低產品檔次。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電腦的核心部件是芯片,而芯片的第一品牌是英特爾,如果一臺電腦用的不是英特爾芯片,即使其他配置再高,人們對他的價值感也會大大降低。
相反,即使一臺配置不高的電腦,如果換上一個英特爾芯片,其價值感瞬間也會得到提升。
“做品牌就要找到英特爾芯片,那么自己的英特爾芯片是什么呢?”喬文學開始琢磨那些成功的餐飲企業。
西貝、巴奴毛肚火鍋、喜家德、九毛九……喬文學跑過去一個個學習研究,從西貝的“道道都好吃”,到巴奴的“產品主義”,還有喜家德的“干凈、好吃”、九毛九的“手工做好面”,各有各的道道,看得眼花繚亂。
剝絲抽繭,層層剖析,他們有沒有共通的地方?共通的地方,或許就是他們成功的英特爾芯片所在。
經過細心研究,喬文學發現,近幾年這些知名餐飲企業都在搞食材升級,并且升級都是從面粉開始,用的還都是同一家知名品牌面粉。
升級食材好理解,是餐飲行業發展的需要,但為什么他們都先從面粉開始?
中國以面食為主,面粉是最普通、最大眾的食材,一家餐飲企業如果連面粉都用最好的,給人的感覺是其他東西肯定也不差。
“家家必需,不可替代,品牌度又最高,這三點不正是英特爾芯片所具備的特征嗎!”
“XX面粉比普通面粉貴很多,僅這一項,企業每年多支出100多萬元。”而喬文學的賬卻這樣算,“30多家店,一年收入少說也得上億,而只花100多萬元就買到一個上億企業的英特爾芯片,你說值不值?”
總結:
“八寶粥火了,引來很多模仿,很多人擔心會不會是一陣風。”喬文學說,“英特爾芯片原理,讓我們摸到了打造品牌的門道。如果有品牌,跟風潮只會助推八寶粥的行業勢能。”
“所以,我們反而希望更多的人來做這個行業。只是,我們呼吁大家要有品牌意識,用好的食材,一同把產品做好。否則,跟風者只會曇花一現,最終血本無歸。”
(來源:職業餐飲網 燴面圈 一桿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