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其銷售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了美國,名列世界第一。在國家大力推動整個國民經濟互聯網+的時代,促進和支持這種新經濟的發展是國家大計,同時也要注意及時發現和修正其發展中的瑕疵和負面影響并給與積極的引導,使以互聯網為技術手段的新經濟健康發展而不是野蠻發展,因為以資本推動的新經濟客觀上有著野蠻的一面,社會必須予以有效規制。作為供應側終端一方的電商應該為供應側改革做出新經濟應有的貢獻。
當今的中國流通領域中存在幾大弊病,如交易方式落后,農產品流通特別是鮮活農產品主要通過販運戶對接批發市場來進行,零散性的流通安全性無法有效追索,農產品流通中沒有出現組織化程度高、流通效率高的流通組織,依靠超市的農超對接和農民的電商解決不了農產品流通的根本問題。
又比如工業品流通大部分都是品牌制造商通過地區的代理制和經銷制把產品推向零售終端,環節多、效率低、綜合性差。
再比如零售終端企業經營方式落后,盈利模式食利化嚴重,流通效率低下,腐敗現象普遍。
許多人認為中國的流通效率低是因為物流效率低,國家的許多流通政策也是放在提高物流的效率上,但實際上經營方式落后與盈利方式食利化才是真正的原因。
電商上之所以在中國有著全世界都沒有的高速度發展,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實體零售業做的太差!給到了電商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的發展機會!
今天中國的實體零售商在痛定思痛之后進行著艱苦的轉型,曙光初現。在促進實體零售商轉型變革上電商功不可沒,但當今社會各界應該認真思考一下中國電商其高速發展中存在著瑕疵及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如商業模式的瑕疵,電商的發展方式不是一般企業的財務平衡的方式,而是資本推動“砸錢”的流量和眼球的形式,對零售業的正面影響是倒逼了實體零售商的改變,負面的影響是正常的市場秩序受損,電商70%以上的銷售額來自于線下實體零售商銷售額的轉移,而不是來自于對供應鏈整合的價值新創造。
又比如,電商的盈利模式還是沒有突破招商聯營扣點的傳統百貨店的食利性模式,只不過在平臺經濟的口號下加上了互聯網的新概念,用互聯網無界的技術性空間平臺替代了傳統零售商物理性的商場和柜臺。
再比如,主要的兩大電商平臺在6.18和雙11要求商家們的單邊性戰隊,已經明顯踩塌了法律的底線,造成了客觀上的市場壟斷,造成了對市場秩序的破壞。最近在中國各大城市中非常流行的共享單車新業態,雖然在解決城市居民到家的最后一公里上提供了方案,但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對城市其他居民的出行和交通秩序的破壞存在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中國我們不需要這種破壞性的創新。對電商在發展模式上的瑕疵整個社會的輿論采取了失語的態度,這是不應該的。科學地對待新經濟的態度應該是積極地大力支持其發展,包括在輿論、政策等多個方面,但絕不能對其發展的瑕疵和負面影響不聞不問,更不能對這些已經看得很清楚的瑕疵和負面影響,以支持新經濟的口號采取放任和不加以修正和整頓的態度,社會輿論和市場管理部門更不能集體失語。
對電商的發展社會不失語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對電商未來的發展給予積極的建議和正確的引導。
中國經濟正在進行著的供應側改革可以說已經到了攻堅的階段,到了需要聚焦流通領域的時候了,解決好了流通領域的交易方式、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上存在的問題,解決好市場的秩序問題,供應側改革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比如在流通領域中還存在以上這些嚴重的問題時,同為供應側中的流通一方向制造的一方發出的市場信息往往是失真的,這樣的話整個供應側改革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改革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優化結果。目前在電商所處的零售業中,電商所代表的網絡零售和以前一樣繼續著線上對線下實體零售商倒逼式的變革,這是件大好事;但從流通領域的變革對供應側改革有著如此的重要性來看,國家要主動引導和推動電商對當今流通領域中落后的農產品和工業品的交易方式進行變革,切實地提高流通這個國民經濟先導產業的效率。
電商在中國的未來發展不要回避對供應鏈整合和變革這個難題,不要永遠只想去當平臺經濟的霸主。對電商而言應承擔起這個惠及國家和百姓利益的責任,因為國家和民眾給到了電商太多的支持和關照了,是到了電商回報國家和百姓的時候了。雖然流通領域中的這些問題是塊“難啃的骨頭”,但當今的中國電商已經有這個能力、技術和資金去啃這塊“骨頭”了,這是社會的期待。
- 該帖于 2017/7/26 14:2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