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痛批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損害小商販和就業機會。他直指亞馬遜對需要繳稅的小零售商造成了許多損失,大量就業崗位流失,整個美國的鄉村和城市都在承受因此帶來的后果。
而在中國,接二連三的曝出大學生被傳銷組織拐騙,拒絕加入傳銷,最后客死他鄉,這種新聞看著頗為揪心。早在2015年,互聯網零售公司不斷攀高銷售業績的時候,就有媒體發聲失業率的問題,互聯網公司們借助其強大的互聯網媒體基因,無疑給了大眾和政府更多的口頭承諾,他們能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
然而,事實卻是:傳銷組織屢禁不止,屢禁屢大,這背后折射的就是失業率的不斷攀高。由于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非公司性質就業的自創業,這也讓就業人口的統計產生相當大的難度。
如今,屢禁不止且越鬧越大的傳銷事件,其所暴露的社會問題無疑是:當下的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高失業率”的社會形態,年輕人無法在自己的家鄉找到一份可以安生的工作。
天津李文星之死,互聯網招聘的新秀:Boss直聘上無法驗證的虛假招聘信息,這之間又是存在多少就業供需間的匹配矛盾。一邊是大量的實體公司招工企業無法找到大學剛畢業的新生力量,一邊是各種無法驗證自身生存的所謂“創業公司”打著真真假假的招工信息,讓大學生誤入泥潭。
集中化式互聯網平臺的招聘招募無法清晰辨別來自全國各地招聘公司的真假,這也證實熱鬧非凡的各種新式互聯網招聘平臺,其仍舊處于初期的荒蠻階段,這種鏈接就業供需方做真實匹配的,還是必須要相應的線下招聘給到相輔相成的并行。
這不僅僅只是存在于互聯網招聘平臺,更多的是在互聯網電商平臺。假貨叢生的互聯網零售商品,這究竟是互聯網平臺的不作為,還是其所責怪線下原本就是不純凈的泥潭呢?有一點很顯然,至今,商品的假貨問題并沒有通過這些互聯網平臺得到改善,而且還有更加愈演愈烈的態勢。
某個品牌的某個知名商品,在某些電商網站上,從200元到2000元,這么明顯的價格差,是互聯網電商管不了還是管不到呢?毫無置疑,假貨有了更自由的面向全國的平臺展示,而真實的商品已經被抹殺了存在的價值。這就是如今中國零售通路的生存惡劣現狀。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容納著很多新生的力量,也存在了很多納垢的污穢。更為困擾的是,它導致了割裂的斷層。
斷層的一邊是:各大互聯網公司代表了“美好的未來”,向著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搖旗吶喊,各種狂轟濫炸的消費日,讓我們的年輕一代看到了一個無比玄妙的未來世界;
斷層的另一面是,無數線下實體公司,需要這些年輕的一代來補充血液,而年輕一代們眼中卻只有互聯網虛構的“未來”。
互聯網經濟是一種高度集中化的就業形態,其所承諾的“未來”卻還是無法擺脫企業發展所能容納就業率的限制。
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就業人口容納,即使是其創造的各種平臺就業機會,也都是集中化不均等的。
北上廣深杭這些超級大城市,更集中化了新的創業者,而偏遠的西北東北各大城市以及二三線城市,這些交通不便的,卻遠遠無法享受到更好的就業機會,甚至是被剝奪了原本賦予的線下商業發展機會。
須知,互聯網零售商的發展和物流息息相關,當物流企業不能在高成本分散式的物流配送上取得盈利,我們又怎么能指望互聯網的零售商在這些物流不發達的城市得到蓬勃發展呢?
這猶如是一個惡循循環,物流業在偏遠的西北部城市,由于高昂的點對點物流費用而放棄市場,實體零售又因為被電商擠壓失去了可以如毛細血管向底部更多滲透的力度,弱者愈弱的城市,其導致的不僅僅是商業的弱化,還有年輕人口的不斷流失。這些都可以從雙十一的各個省市的消費列表來看,越是集中化的城市,在雙十一上的消費力度越高,越是偏遠的城市,消費力度越差。
因此在這點上,可以預見,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新經濟模式和舊經濟的割裂發展,我們更應該是需要傳統的實體零售商們加緊在線下三四線城市的布局,以提供給更多小城市居民們更好的商業環境和就業機會。
再來看最新的一則長沙女大學生華蓉在湖北被傳銷組織拐騙致死的新聞,女學生竟然只是為了一份去奶茶店實習的工作就遠離家人們從湖南去了湖北,試想,如果該位女生能在生她養她的家鄉有一個奶茶店甚至是零售店實習的機會,更或者是在湖南長沙本地有一份可以提供暑期打工賺零錢的機會,她會客死異鄉么?這就是當下中小城市以及來自偏遠鄉村年輕人的就業現狀,真實可見身邊的實體就業越來越凋零,飄渺遙遠的互聯網就業越來越虛擬。
實體零售在分散的城市發展,區域性社會穩定性以及就業率上,無疑提供了比互聯網更多的機會。而對比日本的零售業發展過程,就可以發現,實體零售向下不斷滲透帶來的各種好處。
7-Eleven的日本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心理戰》中曾經提到,其在日本各個城市,擁有著將近15000家門店,雇傭有30多萬勤工儉學的學生和臨時工,勤工儉學的學生甚至賦予了極高的信任度,還可以負責門店的訂貨權(這點給了學生極高的參與積極性)。他所舉的例子就是在海濱旅游區的一個便利店,通過那些不是墨守成規,親密接觸與終端消費者的學生,從而發覺了適應當地特色的商品模式。
這都需要分散化的零售商業,只有在零售從業者親密接觸到當地文化和消費者才能做到,而互聯網商業無疑在這點上無法給到如此細致的觀察力。(TIPS:大數據只能根據以往的數據發現未來的消費規律,而無法預測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消費可能,因此,在這點上,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推論所有的未來消費絕對是謬論)
大家從事零售行業的都知道,一個年輕人給到機會和鼓勵他繼續在行業發展,這些不僅需要企業高層重視,還有整個社會給予的輿論支持。
這就需要談到當下的社會輿論:實體零售真的是淘汰的業態么?真的只有互聯網,或者互聯網代表的“新零售”才能代表未來么?割裂的斷層是否真的只能以犧牲前三十年整個一代人的付出,而完全依賴所謂的“新零售”、“新經濟”去做全新的定義和發展么?
明顯,社會的“話語權”已經被過于捆綁了!
此時,實體零售商們無疑需要發聲了,需要扭轉當下被過去權重的集中化式的互聯網商業,實體零售商們需要這些從學校剛畢業的學生們,給到他們在家鄉就可以的零售業就業機會。
這些年輕人不必為了一份互聯網上無法證實的工作機會而跋山涉水奔走他鄉,這些年輕人也不必要強迫自己去為了發展所謂的“下線”而違背良心欺騙自己的朋友、家人,這些年輕人更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里面,在熟悉的親人照看下,就可以有一個在全國知名的大連鎖企業里工作的機會,又請問,哪個行業比實體零售更可以給到這么好的就業實習的機會呢?!
(來源:聯商網百人薈成員 陸彥,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聯商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