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東終止與天天快遞、百世快遞的合作,在業界引發了比較大的爭議。
這是因為一些大的互聯網公司在近些年強勢崛起,成為連接供給方與消費者的平臺。BAT、京東、滴滴、58到家等等都是如此。平臺、供給方、消費者三者各自應該有什么樣的權利和義務,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也和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總結起來,這方面的討論不外乎有三方面的爭議。
爭議之一,平臺只有建議權還是也有監管權?
有的人認為,平臺就應該無為而治,比如在電商平臺上,賣家和消費者應該自主進行交易,平臺只有建議權,沒有監管權。
淘寶最早就是這樣的運營模式,搭了一個電商平臺,讓賣家在上面做生意。在淘寶上,賣家擁有充分的自由,淘寶就像是一個自由市場。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淘寶淪為了假貨、仿貨、水貨的集中地。
后來,阿里巴巴開始大力打假,馬云更是提出“像打擊酒駕一樣打假”。在今年1月,淘寶發布了“三振出局”的打假新規,賣家每次出售假冒、盜版商品的行為被記為一次,若同一賣家出售假冒、盜版商品的次數累計達三次的,則將被永久查封賬戶。伴隨平臺的積極行動,淘寶的購物體驗也大大提升。
調查顯示,有的消費者是知假買假,如有的人就是想花幾百塊錢買個奢侈品用來炫耀。按照有些人的觀點,既然消費者有需求,賣家出售假貨,平臺是不是也應該無為而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假貨是社會的毒瘤,是違法行為,平臺不能因為有的消費者有意愿、賣家能賺錢就容忍這種行為,必須進行嚴厲打擊。
一個平臺,必須在提升產品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上有所為,必須對供給方等相關方行使監管權。否則,如果平臺不作為的話,最終遭殃的一定是消費者。
試想一下,如果滴滴不對那些違規的司機進行處罰,任由他們為所欲為,乘客和其他優秀司機的權益如何保障?如果京東不對服務質量差的快遞公司處罰,任由有的賣家為了便宜選用,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如何保障?如何58到家不對保潔阿姨實行客戶打分制和星極制,任由老偷客戶東西的保潔人員存在,客戶的利益如何保障?讓那些專心做服務的保潔阿姨情何以堪?
爭議之二,供給方和消費者的自由權有多大?
平臺為了用戶體驗,可以行使監管權。但是,供給方和消費者擁有最大的話語權和自由權,前提是需要遵守平臺規則,這一點是平臺模式中毋庸置疑的。
比如京東雖然終止了和天天快遞、百世快遞的合作,但是實際上,僅僅是“賣家通過天天快遞和百世快遞發送商品的物流信息無法在京東平臺上展示”。賣家如果非要和天天快遞、百世快遞繼續合作,除了物流信息無法在系統上被消費者看到,該合作還是能合作。
這就像是一些天貓的賣家在和京東物流進行合作,在菜鳥物流系統上無法顯示物流信息。所以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的商品是在天貓上買的,但是卻由京東物流配送。
我就在58到家上用過一個保潔阿姨,但是58到家因為一些客戶的投訴將這個保潔阿姨在平臺上封殺了。然而,因為我用起來覺得服務還不錯,所以繼續和她合作。平臺的封殺,并沒有影響我有選擇這個保姆的話語權和自由權。
需要注意,這種話語權和自由權一定是有底線的。比如,電商平臺禁止賣家刷單,這就是平臺規則和平臺的底線,因為如果有的賣家刷單,一定會破壞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讓別的賣家遭殃。自由的市場競爭很重要,但依然有底線和紅線。
爭議之三,平臺和監管機構應該各自承擔什么角色?
主張平臺無為而治的人們認為,監管機構應該在平臺上的監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客觀來說,這個愿望并不切合實際。
就拿打假來說,最有效的電商打假,一定是電商平臺和監管機構的共同努力。這是因為電商平臺掌握了售假商家的各種數據等證據,如果平臺不作為,甚至對售假行為縱容的話,監管機構很難獨自完成打假這樣艱巨的任務。
在京東終止天天快遞、百世快遞這個事情中,京東這個行為到底是競爭手段,還是為了給賣家和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眾說紛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提升整個中國的快遞水平,絕對不能只依賴國家郵政局這個監管主體,更需要無數電商平臺的積極努力。京東推出快遞公司的服務質量排名,推薦做得好的,不推薦做得差的,在提升自身平臺上快遞服務質量的同時,也是在推動整個社會快遞水平的提高。
所以,如果一個平臺不作為,任由賣家和消費者自由運作,那不是專業和規范的平臺,而是一個為所欲為的自由市場。在這樣一個消費升級、品質和服務主導的時代,平臺只有積極行使監管權力,獎優罰劣,才能有效保障賣家和消費者的利益,才能讓競爭更良性,讓體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