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活決定零售,而不是零售引領生活;
是顧客選擇零售,而不是零售培養顧客。
在中國處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場大變革的當下,很多的零售企業都在喊培養消費,拼命的想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想法,試圖去強加到人們的生活中去改造人們的生活。但事實證明,這大部分都是錯誤的。
我們應該更著重于研究在當下人們的生活所需,去迎合它。
看了日本的便利店,日本的食品館做,還有格林木上面的兒童區。這些地方客流爆滿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迎合了人們今天的需求,而不是明天的。
便利店迎合了日本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食品館滿足了人們的一日三餐,兒童游樂區則正是媽媽帶著孩子滿玩耍、休閑的好地方。
其實,就兒童區而言也有不同。兒童游樂區和餐飲區客流密集,甚至幾無虛席。而處于同一樓層,附近的服裝區等,卻門可羅雀。可見在具體把握上也要有分寸,如果格林木的四樓全部是賣兒童服裝的,或者僅僅是個游樂園,我想其影響力肯定大打折扣。[A1]
這是消費在決定零售,從沒有一點想去培養顧客什么的想法。我想,這正是他們成功的地方。
反之,很多超市都在大力的推薦中食,甚至不惜拿出最好的位置,很大的排面去設置,但真實銷售成績還有待商榷。至少據現場觀察和了解,中食的銷售份額并不是很突出。[A2]
再聯想到去年參加的由日本老師講授的培訓,當時心情也是非常的激動,每每聽到的一個觀點、一個介紹,都感覺可以解釋或解決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或就仿佛看到中國零售的明天。此次去日本的考察,雖然時間不長,雖然也只是浮光掠影的在看店。但是感謝公司的精心組織與規劃,讓我在如此短的時間、如此匆忙的旅程中,可以看到日本零售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在參觀的旅程中,每每看到一個新事物,接受到一個新思想,都會給我深深的觸動。不敢有所懈怠,將這些記錄下來,回來后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經過兩番修改,完成了這份考察報告。希望能給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引,未中國零售的發展帶來一點新鮮血液。
不過,由于時間及個人見識的原因,還有很多地方不甚明了,也有很多觀點尚待實踐的證明。比如日本零食行業的經營歷史與現狀,日本食品館的模式及盈利情況等等。期待志同道合之士評閱賜教,期待有更多的計劃
[A1]突然想到,格林木成功的地方除了打破固定思維,將食品和非食品混雜設置。最奇妙的一點就是將餐飲區與兒童游樂區設置到一起,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A2]現場的顧客不多,顧客購物籃中也很少。晚間還有很多折扣處理的。
如果這個東西是市場上沒有的,我們創造處理推向市場。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引爆,那么才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可以繼續做。但如果不溫不火。培養的價值根本可以不予考慮。消費成熟了自然可以引爆她。但是這個過程有多長?需要付出多少?如果是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準備,在付出合理成本的基礎上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借著培養消費的名義等待時機的到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甚至后拖垮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