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一直以來餐飲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最近,在香港上市的餐飲企業紛紛披露上半年業績報告,味千、周黑鴨、小南國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股價下滑。
曾經風光在香港上市的餐飲企業到底發生了什么?
傳統快餐“味千拉面”凈利現大幅度下滑
在8月23日,味千(中國)公布半年業績,上半年營業額11.5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5%,凈利潤1.0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80.9%。
從門店數量說,味千的門店數也出現了負增長,從2015年6月底的664家縮減到649家。作為國內知名連鎖餐飲品牌的味千已經風光不再。
其實,從2015年至今,味千業績連續三年都在下滑,門店也出現負增長,離千店計劃更是漸行漸遠。
據財報顯示,2015年,味千營業額為25.45億元,同比下滑5.8%;凈利潤為2.27億港元,同比下滑17.7%,門店數量僅僅增加4家;2016年,味千靠著投資百度外賣,實現了凈利潤5倍的增長,但是卻并不能掩蓋品牌核心業務方面的嚴重問題,味千主營業務的業績還是持下滑的態勢,營業額為23.79億元,同比下滑6.5%;2017年,味千上半年營業額為11.52億元,同比下滑2.5%,凈利潤1.09億元,同比下滑80.9%,共有門店數量649家,比上年同期減少13家。
而隨著餐飲品牌的不斷推陳出新,老牌快餐紛紛走上求變之路,味千則以推出副牌,多品牌布局;菜單改革,實現全時段經營;投資外面平臺;取得了全球國際機場中約8000家特許加盟店的經營權等布局,但似乎收效甚微,創新不足,滿足不了年輕消費者需求,讓其在商場中略顯被動,以前商場優勢已不復存在。
周黑鴨上半年單店盈利能力下降
8月24日,周黑鴨發布中期業績后的首個交易日,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股價大幅下挫,下跌12.3%,創下自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次日早盤再度下跌,收盤時勉強穩住局面,財報發布之后的三個交易日,周黑鴨的市值已經蒸發了約30.99億港元。
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周黑鴨營收為16.18億元,同比上漲16.5%;凈利潤為4.01億,同比上升5.3%。業績發布次日恰逢臺風“天鴿”席卷香港,港股照例休市,但次日交易恢復后,周黑鴨股價開盤即大幅下挫。
截至今年6月底,周黑鴨自營門店數量為892家,與去年同期的716家相比,大幅增加了24.58%。而今年上半年,周黑鴨單店凈利潤為44.95萬元;而在上年同期,這一數字為53.17萬元;單店盈利能力下滑了15.46%。
周黑鴨凈利潤增速大幅低于營收,與其銷售費用上漲及加強促銷有關。周黑鴨稱,由于進一步加強促銷及推廣,其產品的平均售價整體出現下滑。據財報,今年上半年,周黑鴨銷售費用率同比上漲4個百分點,達到26.5%。其中廣告及推廣費用達6072萬,超過去年全年的5507萬。
周黑鴨正試圖通過增加新品類來擴充盈利點。今年5月,周黑鴨推出小龍蝦產品引起市場高度關注。但小龍蝦具有極強的季節性,能否對增長形成穩定支撐尚未可知。
小南國求變轉型 更名國際天食
8月3日,國際天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際天食”)董事會宣布,公司名稱已由“Xiao Nan Guo Restaurants Holdings Limited 小南國餐飲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改為“TANSH Global Food Group Co., Ltd 國際天食集團有限公司”。公司將于2017年8月7日上午9時正起,以新名稱于香港聯交所進行買賣,當中公司的英文及中文股份簡稱將由“XIAO NAN GUO”及“小南國”分別更改為“TANSH”及“國際天食”,公司標志也將更改,而股份代號03666則維持不變。
國際天食董事會表示,公司正式更名將有助市場就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有更清晰的了解,并促進公司從提供傳統餐飲服務到戰略升級國際化餐飲品牌營運集成平臺的企業形象轉變,充分發揮公司品牌聯合院線、標準化產業式供應鏈、傳統餐廳加新零售渠道、戰略資源協同賦能、人才建設等多重優勢。與此同時,董事會預期集團于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未經審計凈利潤預期較去年同期增長幅度逾100%,主要由于多品牌戰略孵化帶來的業績增長和供應鏈改革帶來的成本下降。
公開資料顯示,國際天食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為小南國餐飲控股有限公司,創立于1987年,于2012年7月4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天食”源自“民以食為天”,公司希望通過“以食為天”的理念,傳遞讓天下共享美食的幸福。國際天食為中國最大的多品牌餐飲集團之一,自成立30年以來,旗下現已營運多個主要品牌,完成了對中餐、西餐、休閑餐飲、飲品的全面布局,構建起以中餐正餐為核心,多品牌、多業態、多層級的戰略布局。國際天食旗下主要品牌包括:上海小南國、南小館、慧公館、ORENO、Pokka Café、Tonkichi、Wolfgang Puck、米芝蓮和The BOATHOUSE。
老牌餐飲轉型 創新是必經之路
目前,大多數老牌餐飲品牌都面臨著年輕客群的流失,不再是商場的“掌中寶”,邊緣化現象明顯。
而不同的是,作為快餐鼻祖“肯德基”,兩個月前開出了第一個子品牌 KFC Pro。
更時髦的工業風裝修,能看到所有食材的全透明點單區,以及各類沙拉、小龍蝦雞肉帕尼尼、朝日啤酒和種類各異的冷榨果汁,可以說,綠色輕食簡餐定位的 KFC Pro 看不到任何肯德基的影子。這也是它 2 個月前出現的時候,就引起大量關注的原因。它被認為是肯德基品牌形象升級的一種體現,也是吸引年輕消費者的一個新的“入口”。
快餐行業顯然意識到創新帶來的甜頭,門店翻新、增加數字化設備、更新視覺系統,或者增加健康菜品都成為比較普遍的做法。
餐飲行業正在經歷這樣一個浪潮,無論是從設計、或者食物的品相,包括服務,都在適應這個潮流。
用一個全新的概念,或者一個全新的品牌占有新的市場,并非不可能。但提升品牌價值需要持續付出的過程,抓住消費者眼球顯得尤為重要。
(來源:聯商網 劉曉悅)
- 該帖于 2017/9/12 11:0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