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聯商網所邀,探討一下商業地產“客從何來”這個話題。本人沒有做過商業地產,不是業內人士;但我做過類似天貓模式的電商平臺,算是線上的商業地產吧。拋磚引玉,簡單談談電商平臺的客流問題。
一、 電商平臺籌備期
籌備期,核心兩件事:搭建商城與招商。
搭建商城,這是產品部與技術部的事情。招商,這是招商部與運營部的事情。
這個階段,招商部是老大,沒有一定數量的商家入駐,開不了業。
如果是做綜合電商平臺,最大的招商難點:沒有知名度,沒有流量,但需要上千個商家入駐做開業支撐,而且還要有至少幾十個知名商家撐臺面,而且要在幾個月時間內完成。
我曾經直接帶領招商團隊,3個月內完成了幾千家商家的入駐,最大的心得是:招商運營一體化。招商即運營,招商人員要了解運營,就能更好的說服商家。比如類目運營與各個頻道運營,我當時規劃了一個360度銷售周期表,把上新預售期、爆款孵化期、當季熱銷期、季末清倉期、換季尾貨期全覆蓋,2012年算是很有競爭力,因為我們招商團隊懂的怎么幫助商家賣貨。
如何讓平臺可信任,如何保證貨款,如何保證商品上線。。。。。。其它招商細節就不詳講了�;I備期,我們重點商家是天貓熱賣商家,挖友商墻角,因為商家都有多一個分銷渠道的強需。
籌備期,電商平臺是天生沒有流量的。籌備期核心工作就是內容建設(內容為王),品牌與商品是核心內容,目的就是要打好開業這一戰,所謂“開門紅”戰役。
二、 電商平臺開業期
開業期,這一戰很不好打。要看清幾個規律:
1、3個月的生死期:電商平臺,若3個月沒多少銷量,基本就沒有多少活躍商家,那么平臺至少延誤一年,得重新做一遍。所以,3個月內必須給商家帶來流量與銷量。
2、內容建設都是初級的:開業期的內容建設都是初級1.0版本,好商家和優惠商品的數量會有限。但無論如何,呈現給消費者要盡量是好內容,這里有兩個很重要的動作:訪客路徑設計(類似購物中心的動線設計)+網站內容規劃。如果沒做好,跳失率、訪問深度、訪問時間等參數會不好看。
3、流量都是要花錢買的。一個新的電商平臺,要流量必須花錢買,只是單個點擊成本的區別。這個我有比較成功的經驗,開業期我們日均十萬級別的廣點通流量,做到了平均3毛以下的點擊成本,當時騰訊廣點通的經理還特別說,史無前例,比當時的樣板項目美麗說都做的好(0.5元點擊成本)。今天主題是講“客從何來”,我就多談一下,當年是怎么做到的?其實很簡單,13年做了一個頻道:全網最低價,而且是真的承諾“貴了賠2倍”。這種最低價活動,就是對標天貓與京東,友商天貓也有反應,隨后在天貓首頁也搞了一個全網最底價的活動專輯,第二天又撤下來了,不知什么原因�?傊@個全網最低價的活動,讓我們流量點擊成本比同行要降低了百分之幾十,核心原因是內容做的好。
摸清以上幾個規律,就明白開業期的主要運營目標,核心是給商家流量與銷量,而且商家權重是高于消費者權重。
潛規則,就不談了。。。。。。總之,守正出奇。
三、 電商平臺迭代期
電商平臺的整體運營,用二元思維來講,有一個說法:內容與流量,雙螺旋升降。平臺內容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是商家,流量的重要貢獻者是用戶;商家不好,用戶必然少;用戶少,必然導致商家流失。這個運營邏輯,導致用戶與商家,要么雙升,正循環越做越順,要么雙降,負循環進入死胡同。。。。。。電商平臺的迭代期,就是希望做到正循環,流量與內容同步升級。
重點談談流量,廣告拉新,口碑拉新,新客回訪,注冊用戶回訪,這4種流量價值差異很大。
以上示例表,解釋了電商平臺為什么一定要燒錢。兩個核心原因:1、電商平臺天生沒有流量,必須燒錢買流量;2、燒錢可以燒出未來,拉新占比會越來越小,回訪占比越來越高,會形成入口。
電商平臺對流量都是數據化運營,即大家常說的“流量運營”,其實就是經營人。以天貓為例,專門成立了商家事業部,協助入駐商家經營客戶,比如:客戶運營指數,由訪客、粉絲、成交客戶、會員組成。
與購物中心與百貨公司相比,電商公司對內容與流量的理解更為透徹,這是零售經營的硬功夫:更懂賣貨!
最后,結個尾,談一個我個人觀點:當我們總在談客流下降時,那一定是運營出現問題了;思考方向,可以借用中醫的整體思維,頭痛也許要醫腳!
- 該帖于 2017/9/20 9:3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