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馬云在云棲大會首次提出“新零售”,大致意思是:“現在說的“電子商務”會成為傳統概念,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物流的本質不是快,而是降庫存。只有線下、線上、物流真正結合,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收益�!�
2017年7月10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在《財經》雜志發表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表達零售業正處在變革的前夜。核心觀點是:“在即將到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智能技術會驅動整個零售系統的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不斷優化,在供應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需求端實現“比你懂你”、“隨處隨想”“所見即得”的體驗升級。所以未來的零售圖景會是什么樣呢?消費端的變化(3個P)加上技術端的更新(3個I),交叉組合后得出的其實就是兩個關鍵詞:無界、精準�!�21世紀經濟報道寫了一篇文章:劉強東發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宣言,“無界零售”時代到來!
無論是新零售,還是無界零售,這是電商大佬對未來零售的看法。
2017年2月,《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對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大衛·貝爾(《不可消失的門店》的作者)進行了獨家專訪。大衛·貝爾認為:零售的概念永遠是一樣的,不存在新舊之分。無論是100年前、現在還是將來,最根本的還是好產品、有競爭力的價格以及優質的服務。但是,零售的戰略工具須不斷變革。
曾經高舉互聯網大旗的美特斯邦威,如今開始重新聚焦產品。其創始人周成建坦言,“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美邦在互聯網化轉型中曾經沖動過、迷茫過、錯位過。”對于如今熱議的“新零售”,周成建認為,事情的本質和40年前并無不同,“無論新零售還是舊零售,都仍是零售,零售的本質就是為好品牌好產品做好零售體驗,40年前如此,今天如此,未來同樣如此�!�
2017年7月5日“2017新零售新服務產業創新大會”上,飛牛網聯席CEO袁彬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一直變化的其實是消費者的需求,而對于零售商來說,如果一直在根據消費者需求改變企業自身,那么也就一直處在新零售的狀態,不論是在當下,還是在幾十年前。3年前最火的是O2O,2年前最火的是全渠道,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人們便開始談論新零售,到了今年下半年,或者是明年,新零售這個詞可能談得人就會變少了�!�
對于實體零售大佬們的普遍看法,零售可以常變,就是不分新舊。
一個核心問題:零售有沒有新舊?
這個在零售理論界是無法避免的課題。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特邀上海商學院周勇教授和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云陽子,分別從零售宏觀歷史角度與零售微觀實踐角度來探討零售有沒有新舊。
周勇(上海商學院教授)觀點
零售有新舊,但新零售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零售是一個講究傳承與創新、迭代與疊加相結合的行業。從短期來看,有新舊之分;從長期來看,新變舊,舊變新,確實很難分清新舊;從學術來看,新零售具有不確定性,是一個難以定義的混沌的概念。所以,上海大學李駿陽教授寫了一篇《“新零售”概念不能代表未來零售業的發展方向》的文章。他認為:“新零售”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過去相比是新,但是未來會有更新的零售模式或技術背景出現,怎么表述呢?是否應該稱為“新新零售”?因此“新零售”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我認為:零售始終有新舊之分,更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主流的零售業態、零售組織、零售渠道、零售模式推動零售行業的變革,非主流的零售作為行業補充也能長期存在。這在我國表現得尤為明顯,其基本原因是人口體量巨大且分層化差異化明顯,傳統零售被淘汰或迭代的速度遠比新零售的創新速度慢得多。
從零售變革的起因來看,百貨公司的創立,源于經營者的創造性思維,但連鎖商店出現的原因便要復雜得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專業化規�;a對流通業提出了新要求,二是為了通過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市場的擴大以及貿易量的增加,對流通業提出了規�;l展的要求,而連鎖經營能夠快速復制的零售組織模式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超級市場的起因與發展就更為復雜,既有社會原因,更有技術原因。汽車社會與冰箱生活,這是最基本的社會條件,但更重要的是新技術的出現,如收銀機、條碼技術與計算機。無店鋪零售,則完全起因于技術。如電話、電視、自動售貨機、網購等等,都與技術息息相關。
從流通變革的歷史演變來看:
(1)零售始終有新零售與舊零售之分,零售業前四次革命,即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連鎖經營,無店鋪銷售(編者注:2004年實施的《零售業態分類》標準則已經首次將5種無店鋪銷售形式列為零售業態,網上商店為第一主力),每一次變革都產生了新零售。
(2)零售是一個疊加與迭代相結合的行業。百貨的出現不僅沒有迭代傳統小店,還使品牌專賣店專業店更繁榮,連鎖店的發展也沒有迭代個體小店,無店鋪零售的出現更沒有取代實體店。零售是疊加與迭代相結合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消費的差異性,二是消費的懷舊性。越傳統的東西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越能煥發出青春魅力。
(3)零售在不同時代的變革起因、影響力度有很大差異,基本規律是:技術對零售的影響越來越大,零售對消費的影響越來越大。
(4)在四次零售革命中的前三次都形成了主流零售模式,如百貨公司、連鎖商店、超級市場,但第四次零售革命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直到25年后電子商務的出現才有了轉機。在我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和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創辦于世紀之交,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埋下了第五次零售革命(移動零售)的種子。
(5)零售的發展史本質上是“消費識別”的變革史,最初的零售是一種“熟人服務”,服務半徑很小,客人都很熟悉,依靠服務人員的“人臉識別”提供服務,所以,賒銷在零售服務中十分普遍。后來,零售發展成為一種“生人服務”,企業與客人之間靠“會員卡”“信用卡”建立相互信任,于是,消費識別由“人臉識別”發展到“電子識別”。自從有了智能手機,“手機識別”加上手機APP,已經成為主流的“消費識別”方式。接下去用什么識別?兩個基本趨勢:一是語音識別(或語紋識別),手機APP升級為語音APP,二是“人體識別”,完全采用人自身的手掌動脈識別,無需手機,無需安裝APP,掃手進店即可購物、拿了就走、無需結賬、自動扣款。最好的支付方式就是人本身,人體識別是零售業回歸自然的趨勢。
(6)理論上說貨幣的出現是一次大變革,但古代的貝幣、金銀銅幣,對流通發展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真正推動流通大發展的是攜帶方便的紙幣以及票據。支付,實現營運的閉環,所以,任何一次零售革命,歸根到底都與支付相關。新零售不僅是指全新的零售形式,如盒馬鮮生,也包括改良的新形式,如永輝從紅標、綠標、精標、黑標到超級物種,也包括定位創新,如生鮮傳奇,以小業態實現生鮮食品的就近服務。傳統業態與新技術、新渠道、新產品、新模式等要素的組合孕育了新零售。所以,走向新零售的過程是漸進的,而非突變。
(7)在我國,從消費者視角來看,從2014年移動端用戶超越PC端用戶開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移動零售時代”,“移動化”+“無鈔化”,將為智慧零售提供基本條件。所以,如果把“移動零售”作為第五次零售革命的標志,那么,第六次零售革命就是:“智慧零售”。
我以為,新零售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1)對顧客有新體驗;(2)對企業有新效率;(3)對社會有新面貌。時代在進步,消費在升級,店鋪的改造,就是幾百萬家小店的面貌幾十年來尚未徹底改觀。新零售賦能夫妻店能獲得全新發展的話,這是我國零售業甚至是流通業的一個巨大轉折。這是時代賦予新一代零售人的重大機遇與重大責任。
過去的零售,基本沒有外部投資,沒有長期負債!但零售確實是一個需要有更多投資的行業。從單純的數據來看,零售行業的稅收貢獻甚至高于房地產與金融業!看我國當前零售,表面上還算活躍與繁榮!其實有不少都只不過是飄浮在河道的“水葫蘆”!新零售,商品是皮,形式是毛,顧客是血,錢財是肉,投資是骨!骨要硬,肉要精,血要暢,皮要堅,毛要純!
云陽子(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觀點
零售有新舊,所有零售業態都需要重新做一遍
我是實體店崛起的擁護者,也是新零售的堅定推動者,分享一下個人近2年的觀察與實踐心得,從微觀層面探討零售的新舊之分問題。
1、2015年底在聯商網發表了一篇文章《2016年實體店崛起》,聯商CEO王躍林先生加了我,并把文章推到首頁焦點。當時反響很不錯,給實體零售帶來一股春風;這也是我寫本文的初心,實體零售要有信心,信心比黃金重要!從現在的結果看,實體零售的春天確實來了。
2、我當時給實體零售的具體建議:做O2O全渠道。在2016年1月寫了一篇文章【O2O全渠道,可能顛覆天貓模式】,特別透露了阿里張勇已經嗅到危機,準備開始全面擁抱實體,天貓開始轉型。O2O全渠道(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的實施,對實體零售與電商,都是一種變革;而且也隱約的感覺到,“消費側改革”可以帶動“供給側改革”,這是一味治療中國經濟困境的良藥。但是,當時沒有人重視,除了阿里之外。
3、2016年3月,寫了一篇文章《99%百貨商場,值得重新做一遍》,當時是從經營角度看百貨,如果不變革,而且要從底層開始變革,否則百貨無法重生。我第一次冒出“新零售”這個詞語,想法很直白,不干掉老百貨,就無法誕生新百貨。當時不少百貨領域人士交流,得到一些認可,但是實際操作,就沒人去做;原因是什么?一沒勇氣,二沒成功案例;讓做場的去碰貨,基本是要革自己命,先死一回再重生。
4、2016年4月,聯商網搞了一場O2O全渠道大論戰,我也第一次在一周內連發兩篇文章。實體零售圈有一幫子人反對做電商,而且把我定性為忽悠者,忽悠搞O2O全渠道以謀私利。我直接慫了幾個實體零售知名高管,觀點鮮明:實施O2O全渠道,是中國零售必然方向,也就是新零售。當時最大的感受:孤獨感。本以為可以推動實體零售做O2O全渠道(因為100%利好實體零售),實際上反響者寥寥,反對者聲勢浩蕩。但隱約的感覺到,即將爆發一場真正的零售革命(比變革更激烈),因為傳統零售保守勢力太強大。
5、聯商網的COO林國童,正好也想推動新零售,2016年7月我倆發起了聯商新零售顧問團。核心就兩件事,一個是傳播新零售思想,一個是聚集新零售高管人才。我們做了不少線上沙龍,發現一個現象:新零售是個框,什么都往里裝;這也說明,新零售理論研究不過關。
我因此寫了一篇文章《一文讀懂新零售:方法論與三大進化路徑》,談了一個核心方法論:新零售是通過商品經營人(傳統零售是通過商品經營渠道)。通過小米案例,透露新零售運營三板斧:引流商品+經營社群+增加服務內容(如:擴大品類)。這些精華觀點,只有幾個電商高管找我深度交流過,而實體零售高管都忽略了,這也驗證了一個現象:目前電商人更積極擁抱實體零售,所有零售業態的重構,大多是互聯網人在做破局的探路先鋒,比如:商超領域由盒馬破局,無人零售店等等……
6、2016年10月13日,聯商網在上海舉辦了新零售千人大會,董事長龐小偉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擁抱新零售》的開幕詞。同一天,馬云代表電商,在杭州發動新零售;聯商網代表實體零售,在上海擁抱新零售。但不服氣的大有人在,零售為什么要分新舊?
7、2017年3月,阿里研究院對新零售的定義: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實體零售圈對阿里推動的新零售運動大肆吐槽,反新零售代表也越來越大佬級別,厲玲,宗慶后等。另外一個群體,以投資人與互聯網人為主體,在深入研究阿里CEO張勇對新零售的理解:人貨場的重構。在媒體業,新零售是熱門詞,支持與反對都有看點,但真相少,噪音大,誤解更多。。。。。。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新零售與傳統零售的人,對零售本質的理解不同,導致對零售經營的打法也有較大差異。
8、2017年7月,馬云參觀盒馬,對外正式宣稱盒馬為阿里子公司,盒馬成為新零售的第一樣板案例。盒馬模式是個四不像,綜合了大賣場、社區生鮮超市、餐飲業、便利店等業態特征;接下來的下半年,便利店會重構,被重新定義;然后是百貨商場,也會被重構,從集合店開始;我個人覺得,中國所有的零售業態,都會重新做一遍……
9、零售有沒有新舊?我的觀點很鮮明,零售有新舊之分。這次零售大變革,不是緩慢的進化過程,而是劇烈的蝶變,由里到外的變革,新零售企業會干掉傳統零售企業。
從外表看業態,傳統零售業態區分鮮明,而新零售就是一個業態大雜燴。最典型商超案例是盒馬,大賣場+社區生鮮超市+餐飲店+菜市場的綜合體,一個四不像的新物種。便利店案例是全家,便利店+生鮮或餐飲+線上大賣場Costco,一個新物種。也許你還會看到,服裝店里賣冷餐飲料,咖啡館里買家具,酒店里買居家用品等等。所以誕生了一個詞語“零售新物種”,這是新零售的典型特征之一。
從內部看經營,企業的經營理念、零售運營模式、組織架構與管理方式等等,傳統零售企業都面臨著大轉變,甚至是重塑。目前新零售企業與傳統零售企業,最大的區別其實是內部的東西,正因為經營理念與組織架構的差異,決定著零售創新的破局先鋒是電商企業。這是一個零售經營理念與方式大變革的時代。
歸因來看,新零售就是一種思想,應該從道法術不同層面來理解。我堅信,擁有新零售思維的人,比傳統零售思維的人,會更有競爭優勢。
三、綜述:應該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零售大討論
變,是常態,大家都明白,但爭議點是:這個變化的范圍有多大?變化的時間有多快?這決定著零售從業者對新零售的不同看法。因為,每一個人站的高度不一致,眼界與看法也不一樣。所以,對新零售的爭議是一個隨其自然的過程,拔苗助長并非好事,時間會讓新零售的本來面目更為清晰。
業內經常講的一句話:無論零售如何變,零售的本質始終不變。零售的本質是什么?追問下去,會發現很多資深零售人,給出的答案并不一樣。劉強東說零售的本質是“成本、效率、體驗”,有人說零售的本質是“商品與服務”或“商品與用戶”,也有人說零售的本質是“人貨場”……我們似乎發現一個天大的秘密,零售從業者對零售本質的認知并不一致,這是需要從業者反思的。
這場新零售運動,應該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零售大討論,迫使我們探索零售的本質,探索零售經營之道!
作者:云陽子(微信:yyzo2o)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某500強集團新零售顧問。
- 該帖于 2017/9/25 15:2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