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停業轉型的百貨商場一家接著一家,但也不必惋惜,商業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化。
其中典型轉型案例例如:百盛天山店成功轉型百盛優客城市奧萊,東方商廈淮海店變身新生活方式購物中心百聯淮海755,香港新世界大廈魅力變形藝術主題購物中心K11,八佰伴及東方商廈徐匯店完成整體改造,第一百貨與東方商廈南東店合體為新型文化商業中心,買手店模式的連卡佛百貨替代美美百貨,張楊路華聯商廈轉型RISO新零售發現店……轉型升級無處不在。
據聯商網&搜鋪網統計研究發現,近三十年上海停業轉型的百貨及傳統商廈多達200家。
在2010年購物中心全面興起之前,百貨商廈一直是上海主力業態。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的區級百貨商店大多只有數千平米甚至數百平米,1992年之后數萬平米的大中型現代百貨公司拔地而起,總計誕生了300余家大大小小的百貨商廈。
絕大多數仍然是數千至萬余平米的中型項目,大多被改造為電器店、酒店賓館,位置優越的則被改造為快時尚旗艦店。2010年購物中心在上海真正興起后,單體的中小型百貨商廈也基本不再興建,關停的百貨店卻不斷增多。
以全市百貨店最多的淮海中路“百貨街”為例,原先有二十幾家百貨商廈,包括香港瑞興百貨、日本伊勢丹、第一百貨淮海店、香港先施淮海店、臺灣太平洋百貨、二百永新、益民商廈、香港迪生、日本OPA、英國瑪莎、香港美美百貨、法國巴黎春天、嘉麗都、東方美莎、雪豹商廈、五星商廈……,如今卻僅存連卡佛、百盛、香港新世界旗下巴黎春天三家百貨。
事實上,購物中心興起之前,上海各百貨商廈仍已經在不停作調整,部分商場十年間連續改變定位或變更運營商,典型案例如1995年至2015年間七度“變臉”的東海商都。
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是商業競爭的結果,但也凸顯了城市規劃及商家選址及運營的重要性。200來家商場陸續停業轉型,啟發我們對如今部分區域購物中心過熱的現狀保持警醒。
近年來,停業轉型方向主要為購物中心、美食城,百貨行業整體由8年前的繁盛轉為衰退,僅剩單店業績前二十名仍較為滋潤(八佰伴、新世界城、久光、巴黎春天五角場店、百盛淮海店、匯金徐家匯店、置地廣場、太平洋百貨徐家匯店、伊勢丹南西店、東方商廈中環店等)。主題商廈中,數碼廣場原本是生存狀態較好的一支隊伍,但如今,除了已轉型為數碼主題購物中心的百腦匯徐家匯店,其他數碼廣場也悉數關停。
近十年,上海關停的30家并轉百貨及轉型方向如下: 有5家購物中心去除百貨主力店,其中4家百貨鋪位被分割為小面積商鋪以提高租金,1家百貨被置換為其他類型主力店(悅達889以中出服免稅店替換NOVO百貨)。
其余25家百貨,物業目前暫時空置的有5家,轉變為街鋪招租的為3家,轉型為城市奧萊的為3家,轉型為購物中心模式的也有3家,4家變身快時尚旗艦店,3家變更運營商后保留百貨業態,還有3家由電器店承租,最后1家改為商務賓館堪稱特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海新辦公樓供應量充足,與北京多家百貨轉型辦公樓不同,上海現階段尚無百貨轉型辦公樓案例。
而十年前(2007年之前),停業百貨占比最大因素是動遷拆除建設綜合體,其他主要轉型方向:快時尚旗艦店、家電電器店、超市賣場,而女子主題百貨及兒童主題百貨則往往難以存活。
200家停業百貨中,外資百貨達26家,它們是:東方明珠馬來西亞英保良百貨、臺灣太平洋百貨淮海店、香港新世界百貨中山公園店、馬來西亞百盛長壽店、日本伊勢丹百貨淮海店、法國巴黎春天百貨淮海店(不再使用法國LOGO,由香港新世界接管改為上海巴黎春天)、香港美美百貨(常熟路店與大上海時代廣場)、張楊路時代華聯(滬港合資)、徐家匯臺灣中興百貨、南京東路香港先施百貨、南京東路日本衣都錦商廈、南京東路曼克頓商廈、蓮花路八佰伴IMM、香港連卡佛(關了數年后再重開)、四川北路臺灣博揚、南京西路臺灣摩士達、南京西路WINGS鴻翔(滬港合資)、二百永新(滬港合資)、韓國新世界百貨(曲陽店與八佰伴店)、日本JUSCO不夜城店、錦江迪生商廈、臺灣華東貝爾頓、南京東路置地廣場(港資退出由內資接手)。
目前營業中的外資百貨有:高島屋、伊勢丹、大丸、APITA、八佰伴、三越花園店、百盛、太平洋、久光、香港新世界。
上海未來新增百貨店數量相當有限,除了百聯系新增購物中心(如百聯崇明百聯曲陽項目內)或新增東方商廈外,其他暫只有大寧久光、陸家嘴LMALL老佛爺百貨。而停業轉型百貨商廈持續增加,預計上海百貨商廈門店總數仍處于下降通道之中。
▼ 上海各百貨集團現存百貨商場數量 ▼
(來源: 聯商網 郭歆曄)- 該帖于 2017/10/23 13:3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