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更能貼切表達中國零售浮躁與喧囂的本質。
10月中旬,零售行業同時舉辦兩場零售盛會:2017聯商風云會和云棲大會。兩場業內矚目盛會透露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新零售已經進入跑馬圈地加速擴張的2.0階段。
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僅僅一年,在資本與技術助推下各種新零售模式應運而生:超市+餐飲、無人商業、智能商業等等。如此生龍活虎的場面再次表明,中國零售從未畫地為牢,不刻意創造和追求一種模式。
對于業界而言,不要把新零售“搞得”過于神秘
我們撇開各路專家對新零售紛繁復雜、長篇大論的解讀。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基于兩點:
第一、基于電商所謂的流量即線下零售所說的客流發生了變化,之所以出現變化,是因為支撐零售組成的品類其作用發生變化。
以超市為例:在電商之前,超市是以生鮮不計利潤來吸引客流,用食品和非食品賺取利潤。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原來賺取利潤的食品和非食品的銷售份額被電商打劫,這一變化無疑是搶了超市的錢袋子,線下零售舉步維艱,甚至出現一些零售老板六神無主,誠惶誠恐。當然這幾年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消費市場不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電商在強大的資本力量助推下,經過瘋狂燒錢來培育新的消費習慣養成。但線上規模經過迅速發展后也遇到了瓶頸期,流量增速放緩。
科技與技術的發展,新的消費習慣和需求養成,線上線下各自的優勢互補。實際上新零售誕生是趨勢必然,是線上線下同樣遭遇瓶頸后的一次發自本能的突破,不存在誰拯救誰的問題。
即使是新零售,依然繞不過零售“三段論”
一個企業只有實現盈利才能可持續發展,對于零售企業來講賺錢是分層次和多樣化的,線上線下道理相通,本質依然。
第一段:通過商品銷售賺取利潤,這是零售最本真的階段。
第二段:在前一段的基礎上,經過量的積累,進一步打通上下鏈,實現平臺化運作。例如供應商賬期、聯營、代銷、柜臺出租或平臺出租,打造線上或者線下“地產商”。
第三段:零售的終極目標實現資本化、金融化,以錢賺錢。吸引風投、上市、并購、重組等資本手段,通過各種支付方式進行類金融運作,線下零售企業多涉足銀行和小額信貸等,都是這一階段常見的做法。
我之前在文章曾經提到:實體零售多數“走步梯”,腳踏實地一步步來,滾雪球式的發展壯大;而電商企業更擅長“乘電梯”,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實現目的,為了能博眼球吸引融資,個個成了“表演高手”,因為沒有錢后面就一定沒有故事。
當然“三段論”不存在絕對的逐級迭代,在強大的資本力量推動下,一些零售企業從第二段開始,甚至有些企業跨界打劫直接從第三段開始。
當線上線下遭遇流量瓶頸時,怎么做才能改變頹勢?
擁有流量才是生存根本,所以需要再次調整品類組合。
諸如“零售+餐飲”等各種零售+模式的出現,其本質就是調整吸客品類,實現黏性流量升級。以“超市+餐飲”為例,增加餐飲,壓縮食品和非食品,由原來的生鮮吸客轉變為餐飲吸客,因為吃是人的本性,進而繼續實現流量增長,滿足零售三段的可持續性。
如此以來,以移動互聯網(APP)為載體,以“零售+餐飲”等跨界模式為基點,滿足周圍一定公里商圈消費者生活需求,可使用各種支付方式,線上線下融合,滿足到家和到店兩種購物途徑。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最新觀點認為,這一模式更加符合中國未來國情,實現“商養結合”模式。
超級物種、盒馬鮮生、天虹SP@CE、步步高鮮食演義、物美+多點以及小業態新銳生鮮傳奇四代店等,都實現了線上線下互通,滿足消費者到店和到家的立體式消費場景。
今天,零售已經沒有線上線下的渠道之分,只有在線不在線的狀態區別;沒有實體和虛擬的對立,只有互聯物聯的場景差異。
在這一場景下,新零售門店所到之處極大的方便了周邊居民,帶動了周邊房價的提振和熱炒,實際上傳統型門店開業也帶來周邊房價熱炒,但與今天的新零售門店所具有的便捷優勢已不可同日而語。
新零售門店輻射到的社區被稱為“APP生活小區”。隨著新零售門店擴張,商圈的不斷重疊,未來消費者手機中會出現N個不同零售企業的APP。當這一情況出現以后,各個門店之間拼的依然是最根本的商品和服務,再次回到商業競爭的根本上來。
每家零售企業經過上一階段新零售門店測試,都找到自己發展的脈搏,按照自己的模式可以實現規模化發展,新一輪跑馬圈地成為必然。
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曾說:“新零售時代,是資本狂歡和舍命狂奔的時代,在新零售的超級藍海中,速度是第一位的,快速占領全國是最重要的戰略,新零售本質還是電商的一種模式,贏家通吃的規律同樣存在。”
盡管新零售喊得響徹云霄,但與2012年馬云的“實體店必死”論拋出不同,經過五年市場廝殺的實體零售企業,已經看清這場商業戰的本質,內心已經沒有彷徨感,建立于自身供應鏈優勢和周邊商圈顧客數據基礎上的實體零售,他們做新零售并非沒有基礎和自己的優勢。
我的這一認識也從一些零售老板那里得到驗證,他們說有新零售企業找他們談合作,都被他們婉拒,因為他們看清楚這場新零售浪潮的本質,對所謂神化了的大數據更是一笑而過。其實這些老板說的無非還是零售三段論的核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一次大家心如明鏡。
結束語
零售行業沒有成功,只有成長,沒有模式,只有嘗試。永遠圍繞顧客需求在變,就像一朵鮮花永不凋謝,始終嬌艷奪目需要不斷的養料供給:水、陽光、空氣……
都在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在變,市場容不得你停下腳步,不管何種零售企業和模式。
有人提出在價值觀上,實體零售是股東第一,電商是客戶第一,有著本質的不同。其實在股東、員工和客戶三者關系中定位不一樣的。一方是過程,另一方是結果。只有實現“客戶”和“員工”價值最大化這一過程,才能得到“股東”最大化這一結果,至于宣傳上把誰放在第一位并不重要。
口號怎么喊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因為想要的結果其實大家都是一致的。
(來源:聯商網 程相民)
- 該帖于 2017/10/24 9:4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