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無人商業認知系列市場篇之七:【干貨】如何看待無人零售的效率?
導讀:任何市場都是先入為主的,短期投入可能比較高,但長期來看智能化和智慧化的無人零售一定是趨勢。
(1)、傳統零售視角:注重同業橫向比較邏輯
傳統零售企業判斷無人零售效率的慣性邏輯是:同業橫向比較法。
以無人便利店為例,其算法及過程大致如下:
步驟一:同業橫向數據比較
1、投入比較:
傳統夫妻店:50000/50=1000元/平方米;
內資便利店:150000/80=1875元/平方米;
外資便利店:400000/80=5000元/平方米;
無人便利店:200000/20=10000元/平方米。
2、產出比較:
傳統夫妻店:2000/50=40元/天/平方米;
內資便利店:5000/80=62.5元/天/平方米;
外資便利店:8000/80=100元/天/平方米;
無人便利店:1500/20=75元/天/平方米。
3、…(此處省略)
步驟二:根據比較結果得出結論
根據以上比較結果得出結論:
無人便利店每平方米的投入更高,但坪效對比傳統便利店并沒有優勢。
步驟三:根據得出結論作出判斷
根據以上得出的結論作出判斷:
無人便利店只是噱頭,效率、成本和體驗都不具備競爭優勢,無人便利店模式還跑不通,因此更傾向和更推崇無人自動售貨機。
這是傳統零售企業判斷無人零售效率的慣性邏輯,而且持有此觀點的大有人在。歸根結底是傳統零售企業人看到的是線性趨勢,爭取的也是線性增長。
(2)、新零售視角:注重事物迭代進化邏輯
新零售互聯網企業因自帶互聯網基因,其對無人零售效率的判斷邏輯則是:注重事物的迭代進化。
如下圖所示:
新零售互聯網企業看到的更多是指數趨勢,其對無人零售前期的效率和必要的投入從來不設KPI,他們博取的是未來指數式的增長,做的是未來的生意的。
新零售互聯網企業們非常堅信一點:任何市場都是先入為主的,短期投入可能比較高,但長期來看智能化和智慧化的無人零售一定是趨勢。
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做未來的生意的,如果你不是具有雄厚實力的卓越企業家,也不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創業者,那么做個市場的追隨者可能是最明智的選擇。
不過,我們仍然需要明白和切記的是: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每一個行業都在整合,都在交叉,都在相互滲透。可能你原來一直賴以生存和獲利的產品或服務,在另外一個人手里,突然變成一種免費的增值服務,試問你該如何競爭?你該如何生存?未來的競爭,不再單純是產品的競爭、渠道的競爭,而是資源整合的競爭、終端消費者的競爭。所以,與時俱進是成功的源泉。
無人零售之所以成為風口,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阿里、亞馬遜只能說是無人零售風口的前沿,但并不代表是它們帶來了風口,任何風口一定是經濟的普遍規律,是社會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哪一個人或哪一家企業造成的。只有時勢造英雄,英雄造不了時勢,英雄只能順應時勢。
所以,我們更應該注重和研究的是新零售互聯網企業是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提前進行前瞻性布局?而不是像大多數傳統零售企業的慣性思維一樣,糾結于目前的同業橫向效率比較,我們決不能拿一個不成熟的新事物去跟一個成熟的傳統事物比效率,它還需要成長,等它成熟了,普惠了,可能效率就是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的增長。
通過研究分析,筆者發現新零售互聯網企業具有以下三種重要和顯著的思維方式,并以此來看待和推動無人零售的效率迭代升級。
1、科技思維——突破難度最大
這個世界上,能徹底創造新事物的就是 deep tech(深科技),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化,基礎科技的革命已經在各個領域萌芽。從虛擬現實到納米醫療,從高速列車到人工智能。深科技的變革不是 1 到 n 的變革,而是 0 到 1 的變革。
科技突破難度最大,創業者需要長期的積累,面對全球的競爭和資本極大的投入,但高風險高回報。
2、故事思維——紅利最大
故事是性價比極高的經營利器,人類的大腦天生容易記住故事。故事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為故事總是能使人聯想起畫面,故事思維就是一種場景化、具象化思考的能力,講故事就是要讓產品跟用戶發生化學反應。
3、設計思維——重要性最高
設計,是跟心智對話的藝術。未來,用戶是否對你有感覺比用戶是否知道你更重要。所以,我們的主戰場會轉入到心智占領。這個時候,設計就變得很重要了。
綜上所述,西方世界長期沒有人口增長,卻連續經濟增長了過百年,他們已經用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的真正動力是“創新”,而不是“人口增長”。傳統零售沉迷于獲取人口紅利,其實讓我們誤入歧途。人口紅利時代的終結,恰恰是中國經濟找回創造力的催化劑。一個時代的結束,必然會帶來寒冬,但這意味著下一個春天即將到來。
讓我們期盼智能化和智慧化的無人零售早一天到來,早一天普惠!
- 該帖于 2017/10/25 12: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