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年為一個風水嶺,清晰的把之前出生的和之后出生的,分裂成了足夠巨大的兩大陣營。以80年為一個界限點,最關鍵的是國家政策,基礎教育以及時代科技發展的痕跡,導致兩大人群在審美觀,世界觀,價值觀都產生了分裂,更重要的是,80后出生的更有大部分我們所稱之為工業社會所培育的“消費性人格”。尤其到了2010年時,80年出生的恰逢是正當年的30歲,中國零售市場的裂變就開始激烈明顯起來。
老一代零售人越來越固化的經營模式,只能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商品,無法吸引年輕消費者美學觀的陳列,以及重復單一的促銷活動,操盤者無法把握年輕消費者的喜好,物質貧困年代出生的零售操盤者,關注的是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而無法理解新生代的精神層面衍生的物質需求。
如果說2010年前,大規模生產模式下的商品還能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基本需求,2010年前后,基本需求早已經開始逐漸提升到更趨精神性,文化性的層面。年輕一代的偶像們也正成為分裂消費群體的代言人,他們可能是歌星影星作家某個平臺的大V,也有可能是某個特殊領域的專家,或者還甚至有可能是某個作家創作的虛擬精神世界和某個景區的大自然景點。
年輕消費者的所爆發的巨大消費潛能無處發泄,他們最顯著的消費性人格又讓他們區格于老一代消費者,當下消費或者提前消費已然成為他們的人性基因,融入到他們的消費血液之中,當他們精神世界的偶像崇拜無法物化之時,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他們更多可以表達激情的方式,于是直播里的主播打賞這種看不懂的消費行為也會應運而生。
過去以某個特別領導人做為精神領袖的時代已經結束,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群體正在自己的圈子區格發展,這些群體以他們的偶像為中心,延展出了不同的飲食習慣,穿著文化,生活習慣,精神喜好,虛擬消費,總結成我們稱之為的“消費習慣”。有些人群離偶像是強關聯,甚至延伸到了緊密的直接經濟層面,有些人群和偶像是弱關聯,但也會圍繞著偶像進行各種類型的消費,更有些人群是多偶像的穿插,圍繞著各自偶像代表的精神領域進行物質消費。
雖然某位領導人有提了“粉絲經濟”,這的確有著時代的驅動含義,但這里又有著極大的可能會引導的認知誤區,當偶像僅僅存在于影星歌星或者以顏值所取勝的個體,那對于整個社會結構而言,仍舊是單一的。因此,我們還必須看到更多分類領域的偶像們,為他們的粉絲提供更多的物質消費滿足。
(文/聯商百人薈成員 陸彥)
- 該帖于 2017/10/28 12:1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