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西方舶來品節日萬圣節開始登場了,歷數眾多洋節日在中國已經扎根落戶: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和圣誕節這些節日已經毫無疑問的被國人接受,并融入了年度消費。
強大零售商業的背后,勢必有著各種節日的推動,比如拿中國傳統節日而言,春節的各種紅字福貼,春節年貨的各種雞鴨魚肉等等,節日需要物化的商品來體現區別于其他普通日子的氛圍性。
一種舶來節日的引入,其背后必是強勢文化的入侵,表現形式是各種藝術方式的傳播,比如文字的小說,好萊塢的電影等等,因此,藝術的發展緊密圍繞于強勢文明周圍成為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部分。越是經濟科技文化強盛的文明,其節日的演繹,也就構成更強的傳播性,也最終造成強勢文明的文化傳遞。緊跟其后的則是各種物化的零售商品和消費習慣,類似在情人節表達愛情的鉆石,萬圣節恐怖的小丑頭套,圣誕節一個放置于屋內的圣誕樹等等。
現如今,最有感染力的文化傳播無非是好萊塢電影,電影做為第八種藝術形式(這幾年又有被連續劇或者游戲強趕的趨勢),融合了文字故事繪畫音樂舞蹈建筑等等于一體,再現了一個比文字傳播更有視覺感知度的世界,我們從大量的好萊塢電影里感知并認知了西人的節日,我們又從零售商處買到了電影里的道具商品來修飾現實生活中的節日,傳播+物化,強勢文明的文化入侵就是這么簡單和粗暴。
想象當年來中國學習文明的日本人,或者著名的西方旅華探險家馬可波羅,他們是冒了多大的風險千里迢迢跑到中國,學習了怎么做燒餅,或者怎么喝茶,小心翼翼地夾帶了他們對于美好中華文明的回憶和紀念品,回到了他們的母國,又還得用夸張的文字來宣揚,并走樣地復制了商品進行紀念,比如披薩和抹茶,這整個過程得不下十年,其中還不包括很多中途斃命無法完成遺留后世揚名的探險者們,以及這些紀念品最終變成當地人消費習慣的過程。如今卻只要一部電影,再加制造和零售商的支持,半年搞定。由此可知工業文明的可怕速度。
當然,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來歌頌西方工業文明,更多是從中進行反思和學習。無論是中華文明的再崛起,或者是強勢文明的再塑造,這背后都離不開商業的附屬。而商業又是需要文化作為載體來傳播,給予商品特定的文化符號象征。
(作者系聯商百人薈成員 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