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無人商業認知系列資本篇之二:【干貨】資本投資無人店質疑的五個方面
導讀:中國的零售市場太大了,一定是百花齊放的。現在阿里、京東、亞馬遜都在做無人店,它們更多的是讓市場更豐滿,因此,無論是資本市場的機會,還是業態的機會,都是更大的。
目前資本對無人店的質疑主要在五個方面:
第一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無人超市技術基本是基于所謂的RFID,但在筆者來看,目前市面上用的大多是商店用于防偽的貼磁技術,此貼磁技術受限于商品購買的數量,就是無法同時識別較多數量的商品,而真正意義上的無人便利購物技術,用戶拿了商品,沒有數量限制,不用把商品放到所謂的收銀臺,用戶直接拿著商品,或直接裝在口袋里直接出門,自動扣款完成購物體驗,出錯率需要低于萬分之一。這種技術的應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便利購物,讓用戶非常便捷地即拿即購即走。
第二是后端配送、理貨等運維成本算不過帳來
很多人曲解了無人店的特點,無人店不是萬能的,它有優勢,但后期所有的配送、物流運輸等跟傳統便利店并沒有本質區別。從成本角度考慮的,1天補1次貨和3天補1次貨成本是完全不同的,補貨周期越長成本越低;但是補貨周期越長帶來缺貨造成的損失卻無法衡量。
第三、產品結構和毛利率
產品分為熱鏈、冷鏈、百貨。需要熱鏈是為了使無人店的品類更豐滿,如果只賣冷鏈、百貨可能它的客戶群不能形成交集和共享,同時產品同質化會比較嚴重。
毛利方面,7- eleven、全家等基本是35%左右,無人店按照單店模型,毛利率需要在35%~45%區間。為什么要這么高?一是,業態是無人,節省了人力成本;二是,盡量要把物業成本放到體系內;三是,產品配合上通過普通消費品帶動高端消費。
第四、認為自動售貨機也可以做更大,但其不放更多東西是因為算不過賬來
自動售貨機為什么有局限性,不是這個業態有局限性,而是自身定位導致它無法做出這種創新。自動售貨機大多鋪設在地鐵、機場、火車站、高鐵站等解決及時性需求的場地,位置一般都比較小,有的甚至不到2平米,采用的都是立體空間,如果升級做得更大,設備對整個物業有要求,成本也會更高。
另外,自動售貨機是彈出系統,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放,所以飲料類、罐裝類產品較多,經得起摔,但餅干、方便面等從1米多高的距離摔下來就碎了,用戶體驗會很差。
第五、無人店同質化后的場景競爭導致高租金
進駐場景原則上都是要給物業錢的,一個月大概幾千元。能否引進物業方作一個價格或一個股份對價打包進來,這是需要考慮的。
但未來同質化競爭激烈后場景競爭一定會更激烈,中國人歷來喜歡模仿,所以要先入為主。對于配套不夠的新城區、景區、封閉的大學校園、寸土寸金的商業區(可以靈活設置許多迷你點位)、配套不足的社區,以及中大型社區,都有想買即得的需求,無人值守意味著價格上透明,一切都是標準化的,有很大的可行空間。
總的來說,任何市場都是先入為主的,短期看規模,長期一定是看定位。中國的零售市場太大了,便利店市場一定是百花齊放的。另外,現在阿里、京東、亞馬遜都在做無人店,它們更多的是讓市場更豐滿。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它們進來后行業可能會有更大的合作,比如兼并、收購。因此,無論是資本市場的機會,還是業態的機會,都是更大的。
把聯商設為主頁- 該帖于 2019/4/19 16:3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