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北歐、東歐、中歐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齊聚芬蘭的赫爾辛基,他們都來參加華為海外Open Day東北歐站的活動。
在芬蘭機場有一個牌子,上面的大意是“這個季節,只有傻子才來芬蘭,除了炫酷吊炸天的你”。此時的芬蘭,已經進入寒冬,剛剛下過一場雪,天氣格外冰冷。
冰冷的寒冬,火熱的氣氛
雖然室外無比寒冷,但是在華為東北歐Open Day的活動現場,卻是氣氛火熱。
兩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從三十年來的成長軌跡,到組織模式、科技創新、質量把控,再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動態、EMUI系統的背后奧秘,再到華為芬蘭研究所下設的兩個研究中心——赫爾辛基可靠性能力實驗室(簡稱RCC)和坦佩雷華為音頻實驗室的實地探訪。
無論是演講、研討還是對實驗室的參觀,都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誰是華為?(Who is Huawei?)。國內的媒體更關注結果(華為取得了什么進展),而國外的媒體則更關注過程(為什么華為能如此做?華為是如何做到的?)。
其中,尤其以對華為芬蘭的兩個實驗室的參觀令人觸動。赫爾辛基可靠性能力實驗室2014年成立,實驗室具備光學、顯示、觸摸感知、音頻、主架構、攝影、失效分析等多領域的能力測試,重點研究手機和部件的可靠性測試,保障創新技術穩定導入量產、持續降低產品故障率以及持續提升用戶體驗推薦值。
這里堪稱是虐待手機的“地獄”,華為手機經歷了很多嚴苛的測試,以保障其質量和可靠性。例如,用戶觸摸感知體驗測試基于機器人,進行全方位完整的用戶體驗測試,保障每一款產品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觸摸體驗的精準、順暢。機械結構可靠性的測試,則是測試手機在日常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意外磕碰沖撞及跌落的場景。
坦佩雷華為音頻實驗室,起初由諾基亞設計建立,后經華為升級重新投入使用,是目前世界上頂尖音頻實驗室之一,承擔著測試華為聲學組件,產品及其附件的音頻性能,及音頻增強算法技術開發的任務,為華為產品的音頻體驗提供了持續提升的動力。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消音室的參觀,在這里上到天花板、下到地板、左右的墻壁,都布滿了吸音和消音的材料和結構。這里測試的是手機降噪,在一個產品中放置了許多麥克風,通過記錄測量從不同方向到達各個麥克風的聲音數據,華為開發出基于方向性的音頻算法,用于減少電話呼叫中的背景噪聲。
碎片式的市場,十倍的增長
汪嚴旻,華為消費者業務東北歐區域總裁,2014年到這里任職,主導并見證了華為手機在東北歐的迅速崛起。
2014年,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只有2%左右。但是,根據Gfk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12月,華為手機在東北歐地區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20%。在芬蘭,華為手機更是超過了蘋果、三星,成為第一名。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跨越式的增長。汪嚴旻介紹,東北歐地區是華為消費者業務劃定的地區部范圍,實際上,在地理范圍上,東北歐地區轄北歐五國、波羅的海三國、中歐、東歐的25-26個國家和地區。這個地區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國家小、民族多,市場呈現碎片式的特點。最大的波蘭,也只有3800萬人口,芬蘭只有550萬人口,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十分巨大。
面對如此碎片化而又差異化的的特點,如何才能更好地開拓市場呢?汪嚴旻透露,華為手機采用的是“中央廚房”的運作模式,即在地區部(中央廚房)將半成品做好,然后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語言、文化和用戶特點,再對半成品進行本地化。這樣做,既能實現統一化,又能實現個性化。
在具體做法上,華為抵制住了做低價沖量的誘惑,而是堅持產品質量導向、堅持對服務的提升。在德電集團,華為手機連續18個月手機質量排名第一,贏得了合作伙伴和用戶的信賴。在芬蘭,導游告訴我,這里華為手機特別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芬蘭冬天非常寒冷,很多手機在這里都沒有辦法開機,而華為憑借冬天能正常開機,就干掉了很多競爭對手。這足以看到華為手機在質量上的表現。
華為手機在東北歐地區的發展軌跡,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賣產品,當地的渠道格局里面,運營商和公開渠道的零售商各占一半,華為通過與他們合作,將手機擺到店面上銷售。
華為東北歐地區CMO Tony回憶道,2010年11月,自己在捷克拓展公開市場,當時面臨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一方面,經銷商不了解華為手機,不知道如何給產品定價;另一方面,消費者不知道華為品牌,導致手機很難賣出去。如當年的U8500,好不容易和某個經銷商達成了2000臺手機的采購,但是卻花了兩年時間才賣出去。
到了2013年,華為意識到,不僅要將手機擺上去,更要讓消費者了解華為品牌。于是第二階段的品牌戰役就打響了。
360度的整合營銷,代言人的情感連接
Tony介紹,為了打響華為在消費者中的品牌,華為采取了360度營銷的理念,具體做法是在旗艦機型上市的時候,用360度整合營銷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密集做營銷推廣,將市場擊穿打透,迅速提升品牌認知度。
對于華為這樣一個對于當地人比較陌生的品牌,如何迅速拉近和用戶的距離?華為手機選擇了代言人的策略,通過講述明星代言人的故事,來講述華為的品牌理念。
例如,在波蘭,華為邀請了波蘭籍的拜仁慕尼黑隊明星前鋒萊萬擔任代言人。萊萬當時正處于從Tier1球員向頂級球員邁進的關鍵階段,這和華為手機所處的狀態比較相像。
更重要的是,萊萬的成長經歷也非常契合華為的精神。萊萬在小時候踢球受傷,被趕出了俱樂部,但是在父母的支持下,堅持訓練,最終重返賽場,成為一代球星。華為手機用萊萬的故事來講述自己永不放棄、突破自我、以行踐言的品牌理念,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經過不斷的努力,華為的品牌認知度有了極大的提升。數據顯示,從當年的不為人所知,到2017年上半年,華為在東北歐地區的品牌認知度已經達到了82%左右。
高端的跨越,品牌的挑戰
眾所周知,在消費者決策的漏斗模型中,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需要經歷品牌熟悉、考慮、偏好、購買、忠誠等階段。360度的整合營銷,代言人的情感連接,大大提升了華為手機的品牌熟悉度,但是在考慮度上,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7年上半年,華為在東北歐地區的品牌考慮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達到了35%左右,但是,這意味著還是有三分之二的用戶沒有考慮華為品牌。這時候,華為手機必須再進一步,進入到第三階段——向著高端進行跨越!
Tony透露,在產品上,華為在東北歐地區借助Mate10系列手機上市,打響Mate系列的品牌,以提升產品向高端邁進。此前,華為更多的是在這個地區主打P系列,但是隨著品牌的縱深推進,以及對于中高端用戶的拓展,P系列已經不足以支撐華為品牌,需要有Mate系列這樣的中高端手機接過接力棒。
在品牌上,也需要從品牌認知度到品牌美譽度的塑造轉變。一方面,通過Mate系列來講述質量、信任、創新、高端、可靠的新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是大力加大公關的重視力度,這其中Open Day東北歐站的舉行就是很重要的體現。
Open Day是華為手機在全球推出的系列活動,恰好契合了華為目前所處的階段。華為目前已經在全球很多地區處于第一、第二或者前三強的位置,但要想再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就需要在品牌塑造上下更多的功夫。Open Day通過演講、研討、展覽、參觀等一系列活動,來給當地用戶傳遞“Who is Huawei”,也是更詳細地講述華為的品牌理念,塑造品牌美譽度。
縱觀華為手機這幾年在海外的發展,可以用“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個階段來形容,在渠道上發力將產品銷售出去是“走出去”,打響品牌認知度戰役是“走進去”,現在則需要走向中高端的“走上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顯然,Open Day系列活動將在“走上去”階段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注定將在華為手機的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