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11月20日,阿里與高鑫零售公告牽手,將以224億港幣獲高鑫36.16%股份。作為中國大賣場標桿的高鑫零售被阿里入股,眾說紛紜:線上兇猛、線下商業價值再凸顯,線下淪陷?
與此同時,阿里買買買已投資布局了包括蘇寧、銀泰、百聯、三江、日日順、新華都等公司在內的累計數十個項目,昔日漲停者過半,如今發展亮點與疑惑何在?
對此,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組織了一場關于《阿里買買買“功過”》的線上沙龍,邀請了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中百集團總經理萬明治、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云陽子、聯商網百人薈成員王國平等一批行業專家與高管進行探討。
圍繞五個問題進行討論:
1. 高鑫零售為何選擇阿里?怎么看待他們的結合與未來?
2. 阿里戰略入股高鑫零售,對中國大賣場業有何影響?
3. 以投資連接、創新業態、基礎設施服務為主要抓手的阿里新零售一周年之際,概念與實踐、架構成功嗎?
4. 點評百聯、三江、新華都等商超代表與阿里的合作進展與啟示?
5.阿里和蘇寧、銀泰等企業的合作進展與啟示?及對同類其他企業融資與發展建議?(自由討論)
一、周勇(主持人)
我們現在談功與過,其實還有點過早。我們關注到,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發布的一封內部信。
阿里巴巴正式成為高鑫零售的重要股東,高鑫大潤發聯合阿里如虎添翼,誰是虎?誰是翼?一定會以更好的商品、更高的效率,滿足顧客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攜手并進。
我們的討論先從事由開始:11月20日,阿里與高鑫零售公告牽手,將以224億港幣獲高鑫36.16%股份。這一事件引發了行業的廣泛議論,眾說紛紜。
我們在思考以下問題:
1、上半年還在討論大賣場會不會被市場淘汰,如今阿里入股大型綜合超市的標桿企業高鑫零售,這意味著什么?
2、阿里買買買已投資布局了包括蘇寧、銀泰、百聯、三江、日日順、新華都等公司在內的累計數十個項目,昔日漲停者過半,如今發展亮點與疑惑何在?
3、線上企業下沉線下,線下商業價值再凸顯,線下企業將會被淪陷嗎?
4、未來將對雙方企業、同業競爭,中國零售發展與新零售進程,制造、供應商,政府,及消費者產生哪些影響?
5、有些人問功過幾分?我覺得,功與過不用我們去評論,消費者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互聯網與實體企業相互融合的洪流滾滾向前,勢不可當,希望能帶走行業的泥沙、污穢,潔凈零售生態,那就是成!
我先談幾點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拋磚引玉,這五點不是要回答的問題,而是要引發思考的問題。
下面我們看看2016年的數據,從這些數據來看,目前線上大企業與線下大企業的社零占比不足20%。
數據發現:
1、2012年限額以上單位銷售:48.82%(社零占比),2016年:46.43%,下降了2.39個百分點。年均下降約0.6個百分點,最近兩年連續下降,2016年下降了0.95個百分點。說明什么?
2、 2016年連鎖百強銷售額:2.114萬億,社零占比6.36%。
3、2016年實物商品的網絡零售交易總額:4.1945萬億,社零占比12.62%。
4、項合計2016年僅為6.3085萬億,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33.2316萬億中的占比為18.98%。
限額以上的概念大家都知道,應該是以年銷售500萬為界,從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其中的趨勢:
1、限額以上企業的社零占比連續下降。
2、連鎖百強企業的社零占比連續下降。
3、網絡零售占比持續提高。
這并不能說明大企業不行,也不能說明小企業就特別好。有人問美國是多少?可以去研究。
如今,阿里入股高鑫零售,這對我國零售到底會產生什么影響?尤其是對未來我國零售生態的變革會產生什么影響?我們邀請了三位行家,就這個議題來談談看法。
二、王國平(嘉賓)
高鑫零售為何選擇阿里?怎么看待他們的結合與未來?
本人視角以購物中心以及財經角度為主。
從潤泰層面上來看是因為缺錢,誰能夠快速給錢,就賣給誰。合作并不是潤泰最看重的,潤泰出局后,實際上是歐尚以及管理層與阿里的合作。歐尚作為一家家族企業對控制權相當看重,歐尚零售國際直接持有吉星55.74% + BV持有吉星15.2%股份,牢牢控制住吉星70.94%的股份,吉星持有高鑫零售51%股份,歐尚成為高鑫零售實際控制人。
法國歐尚自身也在不斷受到新生事物的沖擊,需要一個新的樣本來讓歐尚繼續保持競爭力。中國區與阿里的合作可以借鑒別人的力量來摸索自己的道路,為其它戰區開辟出新的打法。在董事會及股東會上,歐尚前期是有支持阿里變革的動力。管理層層面,大潤發老將有著亮眼的戰績,只不過股東拋棄了他們。在傳統手藝上,大潤發幾乎等于標桿。
阿里負責變革的則是杭州澤泰信息,也就是當初出手三江購物的那家,實際本尊就是盒馬。管理層處于既想變革又面臨著被人變革的局面,這種矛盾未來會交織在變革當中。以門店為例,大潤發生百雜+客服部組成營運陣法,客服前置負責引流,生百雜負責轉化及做牢粘性。盒馬引流則由線上運營總監負責APP引流,線下場景引流相結合。
大潤發的地面滲透做得很強,鎖定性極高,這種強勢也使得大潤發對于隨機性客流不夠重視,比如一些大潤發入駐的購物中心,大潤發一家獨大,廣場寸草不生,過早打造閉環使得與購物中心互動不夠。加上對線上吃不透,導致大潤發的尷尬。
值得注意的是,大潤發和阿里兩者如果能夠互補,地面滲透+場景+線上,殺傷力將巨大。盒馬在變革中需要平衡好阿里要的速度和大潤發管理層意識的融合。
而淘寶到家的前期接入會緩和些,合作首年會是個相互了解的過程,爆發期可能會在2019年。
至于為什么會在2019年爆發?因為阿里給新零售的時間節點會卡在這附近,逼得他們必須有動作。試點在寧波已經展開,明年下線在觀察,2019年可以復制。
而在這個爆發的過程中,大賣場還是大賣場,只是進行技術以及數據等升級。而飛牛網已經轉向批發,轉向B2B模式,C端會弱化。
就大潤發來說,如果愿意拿大潤發的招牌,很多人愿意加盟,大潤發再進行管理輸出。
而就大潤發和阿里的合作上,前期是淘寶中國接入,跟三江現在模式不會有太多出入。然后門店試點盒馬,大潤發拿店能力是國內最強的之一。議價力極高,不是三江新華都能比的。大潤發拿店,也有幾千平方的店,并不都是上萬平方。
從雙方合作也可以看出,控制線上線下雙渠道,隨后控制品牌。產品同質化,渠道為王;渠道同質化,產品為王。產品有網紅有爆款,但最終還是渠道為王。
以后產品已經很難不走阿里京東的線,未來受渠道控制會更加難受,甚至沒有自主權。阿里的五新戰略,新零售是前置,阿里實質是推后面四新(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
三、萬明治(嘉賓)
阿里戰略入股高鑫零售,對中國大賣場業有何影響?
阿里入股高鑫零售有三個意義:
1、地區招安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奏效,全國性豪強授首
2、大賣場之王認慫,傳統大賣場心中圣殿倒塌,(零售股全線下跌即為明證)
3、阿里大旗即將“催枯拉朽”, 橫掃天下。
大潤發超市現在還需要黃明端,這個毫無疑問。平穩過渡。然后完美交棒年輕人。
同樣,阿里入股高鑫,對騰訊、京東的震撼也是相當大的,估計他們在這場拼爭中先失一城,接下來,他們會有大動作。大賣場一夜之間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少數玩家除外,如永輝。接下來像華潤、家樂福、人人樂等全國性零售企業,還有眾多地區豪強,何去何從?可能剩下的只是價格問題,這樣說來,這不是大賣場利好的信號?
新零售時代,大勢所趨,不要做將頭縮在沙子里的駝鳥。適當增加融合,并不為過。
對于大賣場,不存在打不打得過,自身造血能力要么不行,要么下降,資本、技術介入,實際上是一種自救或他救。
為什么大賣場會出現今天的局面?因為90%都是二房東,被電商打怕了,才想起來要建供應鏈。
而之所以永輝除外,永輝還挺得住,在于它早期介入生鮮供應鏈,形成護城河。所以,大賣場衰弱只能怨自己。
四、云陽子(嘉賓)
以投資連接、創新業態、基礎設施服務為主要抓手的阿里新零售一周年之際,概念與實踐、架構成功嗎?
我個人評價的三大標準:
1、對阿里自身業績提升如何?
2、對中國零售行業推動如何?
3、對未來中國經濟闖難關有多大幫助?
這三大標準來講,第三個標準,可能是未來的。這個未來的今天也沒法講,講不清晰,所以我重點在講第一點,對阿里自身業績的提升。第二點是對中國零售行業的推動怎樣。
1、對阿里自身業績提升如何?
從股市角度看,一年內翻倍。去年12月30號阿里收盤價87.8美元,今年11月20日的價格是188美元。有沒有人想到過能夠翻一倍多?這種股市,如果按照純電商的發展,我想大家應該可以預期到股市肯定不會有如此高。所以為什么會翻得如此多?從資本市場來說,美國投資者對新零售看明白了,給出的期望很高。其次,阿里收入超出想象。
你看看這個數據,同比增長還在上升61%的2018Q2季度。61%的增長比例,這種收入效果是非常好的。
阿里的全球知名度大幅提升。這是光明網上的一篇新聞,國內與國外關于零售的對比都是非常震撼的。
2、阿里新零售對中國零售行業推動如何?
1)、中國實體零售有大批資金進入。風險資本看好實體零售的升級改造。這種資金的話,互聯網資本比如阿里,阿里的資金不斷在投入到實體零售,并非控股基本上都是以入股形式。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如弘章資本等風險資本,有的成立新零售專門基金、成立新零售部門,投入資金是--非常多的,非常看好。
2)、實體零售會有越來越的人才涌入。目前來說,關于新零售的中高管人才薪水待遇都不錯,一般在幾十萬到上百萬之間,零售行業基礎員工的工資應該會上升的。
3)、中國零售業將是全球新零售的發源地。零售行業應該堅信一點,新零售戰場在中國并不是在國外。國外的零售行業都在學習中國的新零售。國外一些零售可能比我們傳統零售做的好,但真正的新零售是在中國誕生,也一定會在中國發揚光大。目前,哈佛商學院已經把盒馬作為一個新零售案例在研究。
3、對未來中國經濟闖難關有多大幫助?
實體零售開始回暖了。從商務部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相關行業的銷售額、客流量等核心指標全面回升,實體零售五年來首次回暖,線上線下融合成為必然趨勢。
最后結語一下,盒馬的誕生,說明中國零售業第一次領先世界;中國新零售運動,一定會讓中國零售業與品牌商大規模走向全球。阿里新零售運動一周年超出想象,未來中國零售還會更好。但對于個體企業而言,有生有死,這是大變革時期的正常現象。
五、王國平(嘉賓)
百聯、三江、新華都等商超代表與阿里的合作進展與啟示
大家知道,與阿里“聯姻”的那幾家公司股價只有最慘,沒有更慘。三江購物最高跌幅近60%,在A股可以說是倒數有名了。
新零售如此高預期下,為何出現這種極端局面?浙海華地即寧波盒馬虧損,淘寶到家增量至今無法大面積有效覆蓋。今年三江數據是比較難看的,阿里資本市場刮起的風比較快,實際在落地過程中,限制的制約因素蠻多的,不像互聯網行業來得那么狂野。
三江購物與盒馬合作的首家店還是自己的物業才開得比較快,一年時間,也就開了寧波店和杭州店。物理網點的儲備以及建設周期決定了第一年時間很難有快速狂奔的作為。從新簽約的新華都來看,最新啟動的就是拓展人員,現在到處找合適的店。
從盒馬來看,二線城市與盒馬定位存在一定出入,寧波店就沒有上海店出彩,或者說今年財報還無法拿出來炫耀。
寧波經濟雖然不錯,但早期實際就一個天一商圈,后來鄞州萬達做起來,城市化進程才開始加速。對于一線城市模式直接嫁接,還需要不斷改良。
阿里盒馬前置,淘寶到家則藏在幕后。不論三江購物或是新華都,大部分門店都不適合改造成盒馬。盒馬是阿里輸出的一個樣本,實際要輸出的是阿里后面四新(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對于不適合改造的,淘寶到家大旗就插到哪里。三江的改造實際上更多的是淘寶到家。對于后面合作的對象,也是盒馬跟淘寶到家兩把斧先洗一遍。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裕隆:如果用阿里的新零售來代表零售的未來,用阿里這一年的并購代表新零售的成績本身是片面的,阿里本身不做零售只玩零售這是其基本特性。阿里本質上是一家零售的互聯網技術服務商,因為掌握了互聯網技術先機而成為這一波的零售整合者,但這并不代表阿里就是一家能把零售整好的企業。
三江跟新華都都是區域性企業,對于阿里屬于仰望姿勢。且阿里一到,立馬股權激勵,部分員工狀態提升很快。阿里能夠跟員工分享收益,部分企業在收入分配上的改革可能要來得更加緊迫一些,阿里在收心,軍心不穩,人心不齊,談何大戰。
六、自由討論
阿里和蘇寧、銀泰等企業的合作進展與啟示?及對同類其他企業融資與發展建議?
王國平:阿里現在還需要證明盒馬能夠下沉,以及龐大的淘寶流量是能夠有效轉移到線下完成交易的。盒馬需要迭代出新品種來迎合下線城市。一線城市盒馬已經對路,現在就看未來推出的下線盒馬長相如何。
另外,迎合小鎮青年那是大潤發的強項,小鎮上無敵。盒馬為變革打開了思路,確實為零售行業立了個標桿,值得學習。
騰訊京東系+阿里未來的權重會越來越大,很多企業真的只能被淘汰。因為你可能連貨都進不到,人家不敢得罪巨頭。想想十幾年前渠道的美好時光,超市采購真的是渠道為王。
不論線上線下,產品都要有機會跟消費者接觸。產品要有展示的機會。以前進超市搶排面,后來搶一級頁面。但這兩者都在阿里手上時,大部分企業就沒得選擇了。資本控制渠道,渠道控制制造。高鑫招安后,格局已經差不多了。
看似去中心化,很多節點卻被控制。打破要先經過固化,大家對固化深惡痛絕了,就會開始新一輪打破。也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現在是分散走向集中階段,不是集中走向分散階段。市場出現頭部就被招安,大部分企業根本跑不出來。
萬明治:方向是對的,落地的確需要時間。需要澄清一點:盒馬是新零售,但新零售并不只是盒馬。
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成員鮑躍忠:全部按照盒馬模式改造大潤發門店肯定是行不通的。大潤發的門店大多在三四級市場,很多開在縣級市場,按照盒馬模式改造大賣場很多區域將會受到限制。
盒馬模式適不適合改造大賣場更需要觀察。最起碼看,目前盒馬的開店選址,與大潤發大賣場的選址有些門店存在差異。盒馬的選址更多是考慮商業區、商務區,大賣場的選址已經更多的是走入社區。即便是供應鏈,盒馬與大潤發基本上是完全不一致的。大潤發的供應鏈是以大眾化需求的供應鏈體系,與盒馬的品質化需求的供應鏈有極大區分。
未來的零售市場到店與到家的結構會發生哪些變化需要觀察;未來的零售形式會發生哪些創新變革更需要觀察,是還會有類似于大賣場、百貨店這樣的主導業態形式,還是將變得更加多元化?未來的零售變革將會有太多太多的不確定性。
盒馬走成就說明既不靠原來的渠道,也不靠以往的品牌,也不完全靠線上的流量。我的判斷是,阿里與高鑫的合作,目前來看,就是一場資本市場的運作。如果講雙方的合作會對目前零售行業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為時尚早,最起碼近期并不會看到相關的影響。
周勇:(1)中國零售確實需要資本與大企業的推動,中國零售的組織化程度還很低,中國零售的有序競爭還不夠,零售的營商環境還有待完善,期待行業整合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好的體驗。
(2)零售發展的有序,也包括競爭的有序。必要的時候,政府會介入。政府對流通的作用,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公平競爭,第二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中國目前在方面做得還不夠。廣義來說,個人理財,電信服務,教育,醫療等等,都是零售。這些行業目前還存在大量的不利于消費者的不公平的交易規則。中國移動的18元套餐就是一個霸王條款,用了20年的老用戶只能每個月白白支付18元套餐費,只有新用戶才能選擇8元套餐。這毫無道理。這樣毫無道理的事情還有很多。流通政策的相互矛盾與陳舊之處也有很多,都阻礙著我國零售業的正常發展。
(3)大潤發等企業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阿里等電商企業也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兩個變革者的結合,希望能給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企業自身也能有更高的效率。體驗與效率的平衡,才是硬道理。
(4)新零售的表面是體驗改善,背后是技術推動,技術后面是資本的推動,但最終是效率的提升,到最后,應該是中國零售營商環境與購物環境的徹底改觀,這就是社會功效。
(5)兩者的結合有什么結果,今晚的討論有不同觀點,有打100分的,有打88分的,未來的事以后再說。
中國自有品牌聯盟張智勇:對于大家的判斷,大潤發不能改造成盒馬,我表示贊同。但我覺得有個核心點是怎么理解盒馬?哪些要素加起來是盒馬?哪些是必須的?例如海鮮、3-5公里配送,系統,電子價簽,傳送帶?
我覺得這里面應該有個比盒馬更重要的概念就是淘鮮達。我的判斷是阿里投資這一批,都會加入到淘鮮達的體系,盒馬也是淘鮮達體系,當然了,是屬于淘鮮達體系的旗艦店。淘鮮達也是侯毅總負責的,我覺得其實是一張更大的牌,更大的格局。
線上線下一體化是核心,大潤發不會完全照搬盒馬,但肯定會強化線上的部分,可能會成為一個又一個新的物種。我依然覺得核心一直都是兩個詞:線上和生鮮,也許可以加上快消。
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很贊同盒馬僅僅是新零售的一種的觀點,因為移動互聯網、IOT、AI、BIG DATA。
時代的科技應用,會誕生無數種新零售模式,本質是提高零售效率,提升客戶體驗,所以傳統零售業如果不再科技上和人才上大幅投入,洗牌是必然的。所以傳統零售和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結盟是傳統零售快速發展的捷徑。
大家更多是從傳統零售的角度來看問題,其實更有必要從電商的角度來看這次的合作,對于電商未來的發展看趨勢。
從Amazon最近的一些動作來看,它對實體零售的了解還是很有限的。上周見了全球電子標簽最大的法國公司,他們CEO說,Amazon創始人貝索斯,去年專程來上海看了盒馬金橋店后,才決定收購全食超市,看明白了線下的價值。
*文中內容為嘉賓獨立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 該帖于 2017/11/23 8:5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