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據權威媒體發布的最新外賣數據顯示,2017年外賣用戶將達3.01億。點外賣,已成為現代上班族的一種常態消費習慣。
另一邊是,堂食好的外賣不好,專做外賣的不做堂食,因為外賣價格和平臺服務費的原因,兩者都想兼顧很難,堂食能做好比做外賣強多了,你看看外賣做的好的店,有沒有利潤?好多商家都是賠錢在外賣平臺上拼。外賣市場看是個大蛋糕,由于實體店生意不好,大家都轉做外賣,用戶誰家便宜買誰家,這些外賣商家都不好做。
一種勢能下的兩種聲音。
(1)勢不可擋,這是互聯網技術對餐飲行業的一種改造。
外賣的“信徒”認為互聯網對餐飲行業改造的一個正常過程。傳統的餐飲企業思維只是沒有徹底扭轉并轉型而已。既然互聯網在改造餐飲行業,那么餐飲企業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進行導流創收同樣也是無限可能的。
從用戶角度來看,我在餓了們等外賣平臺上,可以從上百種口味、價位、類型中選擇餐廳下單,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也就是說,外賣把周邊所有的餐飲店都變成了你消費者的廚房,你不需要一家家去認識,只要下單,就有人做好送來,甚至還有優惠。這樣的高效率你說好不好?消費者喜不喜歡?
外賣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平臺,加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一手用戶一手餐廳,本質上是實現了“人+服務”的連接。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餐廳的客單利潤下滑,但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整個過程中的效率提高了。原本單位時間內單個餐廳能提供的服務頻次增加了,訂餐提高了支付效率提高了,送餐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所以從整個平臺來看,通過資源整合,總體的效率是提高的。這是互聯網技術對餐飲行業的一種改造。
(2)死的是餐館,賺的是平臺,外賣就是個坑。
反之的聲音則是,現在點外賣遠比堂食便宜,說買30減20。這種價格戰不可能讓每一家餐館都賺錢的。這樣做,使得更多的人買外賣,而平臺是賺得穩穩的!死的是餐館,賺的是平臺。很簡單的道理,誰都看得懂。外賣平臺慫恿商家打價格戰,這仗不打不行,不打就沒有訂單,打了就會付出很大代價,本來一份東西能賺10元到外賣平臺后就能賺1-2元,還要累死累活忙著出單,還要跟進騎手。
外賣就是個坑,對商家和消費者都是,平臺費用直接抵商家利潤,請問抽取20%,商家真正的利潤還剩多少,顧客想享受果真是物美價廉?省省吧!房租能降嗎,工資能降嗎,水電能降嗎,優質的原材料采購能降嗎,羊毛還得是在羊身上,同樣一份番茄炒雞蛋,你逼的讓我用半個雞蛋。可是這樣消費體驗能長久嗎?
抉擇,回到餐飲本質,保持定力打好基礎才是王道
很多餐企聽說,麥當勞,西貝,金百萬都做外賣了。越來越多的商家正在加大外賣占比,甚至All in做外賣的也越來越多,自己就開始恍惚了。
事實上,很多餐飲店的衰敗就是從外賣開始的。外賣要求的數量很大,出品很快,本來坐堂食店里可以提供良好的餐廳和服務。一做外賣,由于精力的牽扯,造成堂食的水準下降,最終造成整個店的失敗。
這也是目前很多餐飲企業在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探討企業各項戰略,做外賣,做連鎖,加盟擴張,以及策略線上線下結合,做品牌,做場景氛圍等等的正確性時,往往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業的組織力。
我們要知道,很多相似的策略與方法在不同的企業顯示出不同的結果。誠然,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核心的因素在于不同企業具有不同的組織力。譬如,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使命感,愿景,價值觀。人們往往忽略了策略的選擇與組織力的匹配才是是企業成功的核心因素,這也是餐廳營運管理工具刻度嘟嘟APP的發力點所在,餐企形成機制比建立機制更重要。
餐飲行業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也是最早完全進入市場化的行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餐飲業永遠不存在過剩的現象,畢竟它完全是通過市場來淘汰的。所以,不是餐飲企業不好做,而是你沒有做好,每年都有大把的人進來,也有大把的人出去,很殘酷也是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餐企要不要做外賣?
我們認為外賣爆發只是階段性現象,不會是一個長期現象,各位餐飲人要保持定力,守住底線,安心等待本質的回歸。不是所有業態都適合外賣的,但是適合外賣的產品堅決要做外賣,炸雞、披薩、炒飯炒面等。不適合做外賣的就好好做堂食,各有千秋的,不要想一統江湖。從事正餐的餐飲人應放棄外賣和快餐,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產品的差異化+優質服務+價格的靈活性是您決勝的基本條件。還有一點必須非常關注,企業的人才孵化機制,餐廳的檢查體系,核心管理層的指揮體系,也就是企業組織的問題,內勝方可外王。
- 該帖于 2017/11/27 14:0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