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投資永輝超級物種”的消息日前在網絡盛傳。對比阿里在實體零售方面的攻伐,騰訊表現遲緩。此番入局永輝新零售項目,若真如消息所說交易順利完成,或標志著“京騰”與阿里陣營在新零售領域的正式開戰。
騰訊阿里正面對壘
騰訊、阿里這兩家經常在市值上較勁的互聯網巨頭,終于有望在新零售戰場上展開交鋒。12月8日,永輝超市因媒體報道“騰訊入股永輝超市旗下超級物種”相關事宜導致股價直線漲停,并于當日下午臨時停牌,停牌原因為“重要事項未公布”。永輝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交易金額、合作方式等具體細節以上市公司公告為準。
借助騰訊入股永輝的風波,此前阿里與京東大打對手戲的平衡被打破,轉而形成的是“京騰”陣營與阿里新零售的正面對壘。事實上,此前阿里入股高鑫零售時,騰訊也被傳為后者的競購方之一,不過最后還是以阿里“上位”收場。與此同時,就在騰訊被曝出“洽談”永輝的當天,高鑫零售也發布了關于“阿里全面要約收購高鑫零售”的公告。有分析認為,阿里在短期內收購高鑫零售的全部股份,不排除阿里將全資私有化高鑫零售的可能。
賦能永輝成效待考
在騰訊投資永輝背后,自然也勾起了業界對京東反應的期待。據公開信息顯示,騰訊目前為京東第一大股東,通過旗下黃河投資持有京東21.25%的股份。而京東早在2015年8月就以43.1億元入股永輝超市,持有永輝超市10%的股份。同年12月,永輝超市入駐京東到家,雙方由資本聯姻進入業務落地階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永輝超市與京東到家的頻繁互動,前者與京東整體的合作算不上密切。這與和京東同樣有資本瓜葛的另一商超巨頭沃爾瑪形成鮮明對比。有分析認為,永輝此次“洽談”騰訊,或許涉及京東“交換”或“放棄”相應股權也未可知。
對于騰訊入股永輝的成效,零售業觀察評論人王利陽稱,隨著阿里對實體零售企業的收編步伐深入,騰訊入股永輝可能主要是戰略層面的投資,面對線下優質商業資源,若騰訊與京東再不出手,在未來的商超之爭中將只會處于更加被動的局面。但也有分析表示,騰訊和永輝在此之前已有一些接觸,目前超級物種內不設收銀臺,支付方式基本以微信小程序掃碼購、永輝生活App等線上支付為主。如果微信支付、微信小程序能在永輝門店內獲得更深度的應用,也將使微信有機會幫助永輝實現智能化升級。
“社交+零售”新方向?
騰訊在今年11月初曾提出做“智慧零售技術”服務商的構想,包括為零售企業提供場景、大數據、AI技術支持以及騰訊的全產品線,幫助線下門店實現數據化和智能化等。不過有分析指出,在智慧門店改造方面,行業動作大同小異,都是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實體零售進行供應鏈、會員系統等方面改造,騰訊的優勢難以展現。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已達到9.63億,另外,QQ智能終端的月活量也有6.62億,月活量排名第三的支付寶的活躍用戶數僅為微信的1/3左右。
手握海量用戶資源的騰訊社交優勢明顯,但是騰訊未曾利用這個優勢做好電商也是不爭的事實。早年,騰訊曾嘗試做過拍拍網、QQ網購、易迅網等電商業務,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堅看來,零售領域人、貨、場的綜合管理不是簡單的技術活兒,游戲、互聯網產品的管理與對商品的管理不同,互聯網平臺與電商或線下賣場的管理也有很大區別。騰訊最大的優勢是社交平臺,而目前來看,社交平臺與實體商業的結合還沒有很成功的案例。
新零售陣營分立
隨著騰訊進一步投資永輝可能的出現,“京騰”與阿里在新零售領域已經顯現兩大陣營。
阿里作為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者,近年來頻頻布局實體零售,新零售版圖不斷擴充。既有盒馬鮮生、淘咖啡等新業態,又先后投資蘇寧、三江購物、銀泰等實體零售巨頭,再到今年2月入股百聯集團,今年11月入股高鑫零售。而騰訊雖然在實體零售領域動作不多,但近年來也投資了不少電商平臺,包括京東商城、58同城、美團等。
在李勇堅看來,騰訊只有與京東形成共同體,才能彌補短板更好地與阿里抗衡。據悉,京東在商超方面已與沃爾瑪、永輝有多年資本合作,另外還有“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京選空間”、無人超市等多方面的新零售嘗試,在商品、消費者、物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資源積累。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吳文治 徐天悅/文 李烝/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