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屈臣氏開始嘗試著在門店營造體驗氛圍。
在第七代和第八代店鋪中,屈臣氏將體驗功能強化,除了開辟一塊由體驗臺和座椅組成的體驗專區,為大規模擴容的彩妝品類配備智能試妝設備,屈臣氏還聯合DR.WU、卞卡等品牌打造了專門的護理和化妝服務專區。
這時的屈臣氏已意識到,自身店鋪優勢正遭受電商的嚴重沖擊,它能想到的最佳解救辦法是,順應線上線下融合大趨勢,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新零售品牌。
“未來的售賣窗口將更多走向線上,線下門店必須賦予更多體驗服務功能。所以屈臣氏對門店的體驗功能非常重視,它希望借此重新贏得年輕顧客,強化顧客粘性。”一位與屈臣氏常年合作的供應商表示。
但顯然,這個目標不容易實現。
日前,品觀網記者在武漢市某核心商圈的一屈臣氏門店蹲點3個小時后發現,全程竟無一人進店體驗試妝,站在體驗專區的一名男彩妝師整個下午都處于空置狀態。
這并非個別現象。“體驗區空無一人是全國屈臣氏的普遍現象”,記者從多位接近人士得到了一致答案。
顧客為什么不進屈臣氏做產品體驗?或者說,在體驗銷售已經在本土專營店大行其道的當下,屈臣氏為何做不好?
原因有很多。
第一,從商業模式上類比,屈臣氏的產品豐富,活動豐富,價格優惠,偏向于流量型的快銷店,其強項是商品的管理和運營。服務型的體驗區目前只能作為補充,不太容易應用于原有模式中。
第二,與體驗銷售強關聯的彩妝品是屈臣氏的薄弱項。另一關聯品類面膜在屈臣氏的價格帶也偏低,其毛利難以支撐時間成本。在屈臣氏,彩妝品類和體驗區形成了一個閉環,彼此相互影響。
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能動性太差。盡管屈臣氏引進了體驗設備和體驗品類,但體驗銷售不是增加了關聯產品就可以,最關鍵的因素在于人。憑什么吸引顧客體驗?服務的標準化如何落地?這是零售巨頭屈臣氏亟待解決的。畢竟連鎖規模越大,服務的標準化就越難實現。
從過往屈臣氏BA的銷售特征可以直觀看出,他們成交的目的性十分強,一時半會難以接受付出時間成本給顧客做體驗。另外屈臣氏目前也沒有出臺關鍵舉措,比如相關激勵機制來推動人員在服務上的轉化。所以便出現了BA“只動嘴、不動手”的普遍現象。
“我正在跟屈臣氏進行對接合作,他們雖然內部在做改革,但現階段的重點是加快引進高價值進口品。至于強化門店的體驗價值,落實到細節上還有相當大的難度,需要時間。”上述供應商向品觀網透露。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零售專家說,屈臣氏的強項在于產品,劣勢在于顧客互動。類似這種流量型店鋪的優勢已經被電商搶走。所以屈臣氏需要重新規劃品牌的系統性優勢。
盡管今年3月新上任的屈臣氏中國CEO高宏達正在快速推進內部改革,包括大規模引進彩妝品,以及推出線上美妝問答購物平臺“萵筍”等舉措,但在改革過程中卻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盡管屈臣氏號稱擁有6000萬個會員,但實際上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僵尸粉”,他們與店鋪基本是零互動。而屈臣氏卻期待立足于這些粉絲做粘性,推出萵筍,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鏈接。
想把短板做成優勢肯定不現實。上述專家坦言,他個人非常認可高宏達的改革方案,但當下屈臣氏最需要做的事情似乎是,強化店鋪與顧客的互動和粘性(特指線下的互動),將顧客管理和BA管理進一步精細化,提升其作為一家零售門店最本真的價值。
(來源:品觀網 作者:韓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