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條消息傳遍青島人朋友圈——開業7年的家樂福遼陽路店將于2天后,也就是28日關門閉店。其實,商場如戰場,開業與關門本屬正常,亦屬行業的新陳代謝,本不足為奇。但若縱觀近幾年商業尤其是實體商業的歷程就會發現此家門店的關門閉店,不僅是行業新陳代謝的必然,更是時代背景的縮影,然而細思之下,不禁“極恐”,因為這背后映射出的一系列趨勢、變革、顛覆與革新,足以讓我們深思、甚至恐懼!所以,本期“鳳凰網青島評論”我們就以此為引,談一下實體商業的喜與憂。
一、零售之殤
當下,互聯網高速發展,以某里為代表的電商已成為整體零售一極,其勢已與傳統實體零售分庭抗禮,這不僅是趨勢的必然,更是時代的必然。而若以其發展速度為論,其速度在全世界范圍內亦屬頂尖,無與之能匹敵者。
然而,曾幾何時,當“某寶”高歌猛進、風頭無二時,一位外國爵士曾在某外媒對其進行了一番“冷嘲熱諷”,大意是:“電商絕不是拉動社會消費的好辦法,反而實在毀滅消費。因為商業有其基本規律,它的作用不只是買賣商品,而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把人、公眾吸引到大街上去。當他們一家、兩家店鋪尋找,要為了購買一件滿意衣服的時候,他們很可能發生遠超過一件衣服價值的“隨機消費”。而一個商業小店鋪,背后就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摧毀了它們的生存環境,那是社會的災難……”
這些話在當時的情境下,難免讓讀者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之感,但在當下看來,這話雖偏激,但確不無道理。我們就以這家家樂福門店為例進行分析:
說來也巧,筆者父母恰住在此店周圍,含筆者在內都是該店的老主顧,對其較熟悉。平心而論,此店的倒閉在一定情況下是必然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這家店的東西確實不便宜,尤其是相較同級別品牌超市而言,更是沒什么競爭力。超市的主打商品是生鮮類民生商品,這一品類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價格,消費者對其價格尤其敏感,1角錢之差即會起到不凡聚客效果。以此為論,價格不占優勢,則必失“民心”,失“民心”則必關門,只是時間問題。
但再細想一下,這家店為什么會失去價格這一核心競爭力呢?商家逐利,開店不可能是為了“關”的,商家對于價格尤其是競爭店價格是更敏感及了解的,那為什么明知自身價格有問題,卻無動于衷呢?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是管理、運營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出現了嚴重的“供需失衡”。
當下零售尤其是超市,其模式基本是供應商供貨制,除少數大品牌及日配商品(奶、面包等)為直接買斷外,其余均為聯營模式(每周期按銷售情況結算),此種模式一方面使風險共擔,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壓款、供需矛盾的問題。通俗而言,就是賣得好的店在供應商眼里是“大爺”,賣得不好的則與其天壤之別,這也是基本商業規律。因此。賣得好的店流通快,供應商就勤供貨、多供貨,店鋪議價能力自然更高,即便明著壓榨供應商,供應商也會忍痛妥協,因為能賺錢嘛,只是利多利少而已,因此,這些店同品價格就更實惠、聚客能力就更強、議價能力也更強,形成“正循環”;而銷量不好的店鋪,店鋪賣不動貨,供應商賺不到錢,自然供貨慢、少供貨,店鋪議價能力必然越來越小,商品相對價格必然越來越高,聚客能力必然越來越弱,出現“負循環”。所以,筆者認為此家店鋪倒閉的一大原因正是陷入了“負循環”。
可若再細看此家店鋪,優勢可謂極多:選址可謂極佳,堪屬“黃金地段”、附近居民極多、消費能力不弱、附近幾無同類競爭店、交通發達、停車便利……可為何具有如此多的優勢(供應商在意的優勢)卻會出現負循環呢?刨除管理、運營能力不談,筆者認為:確有受電商沖擊之嫌。
至此您也許會有這樣疑問:“電商大多以百貨商品為主,超市尤其是生鮮類商品不是主流,怎么會產生巨大影響呢?”有此疑問,說明確實“out”了,因為前一段時間我也同樣如此認為,且我自認是超市愛好者,飯后喜歡逛逛超市,權當運動,但自從妻子推薦了“某貓超市”,并在上面購買了多種生鮮類商品(生肉、水果、奶等)之后,筆者確就再也沒去過附近超市了,因為確實太方便了!你說有沒有影響?影響大不大?致不致命?
誠然,這還未形成“大勢”,但此影響可見一斑,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由此產生的顛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放大;
誠然,這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只是時間問題。但正因此,大量的隨機消費、連帶消費沒了!電商購物的一大特點就是更快、更精準,簡而言之就是缺什么買什么,正因此那些因逛超市而產生的隨機消費、連帶消費都沒了。試問:誰去一趟超市不買了許多計劃外商品?可電商消費呢?更別說以此產生的交通、餐飲、娛樂、新產品推廣等各類消費及功能盡數流失!以此為論,確實可怕!
誠然,商業競爭本就是叢林法則,汰弱留強本是自然規律。但當下電商與實體的競爭確是不平等的,雖國家針對此進行了多項規范,可在整體上看,雙方確實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另一方面,電商的寡頭形勢已成,而實體則是“諸侯割據”狀態,以此而論,試問哪一家實體商業集團能與“某里”旗鼓相當?某里“雙11”一天的銷售額甚至堪比國內頂級零售集團全國所有店鋪一年的營收總額!注意,這用的是“營收總額”,若僅論銷售額更沒法比了!
長此以往,電商必然愈“正循環”,實體零售必然愈“負循環”,那么我們不妨大膽設想,其結果會否是整個行業的“優勝劣汰”呢?最關鍵的是,其被淘汰的一大原因本就有“不平等競爭”啊!足可警惕。
同時,實體零售優勢勞動密集型行業,其不僅是用工大戶、就業大戶、納稅大戶,更關聯著地產、物流、餐飲、娛樂等一系列產業及產業鏈,一旦其出現大規模倒閉,且“新陳代謝”失衡,則必然會出現大規模失業潮,且其用工構成多為低學歷者及年長者,此類人群一旦失業再就業難度極大,試問他們去做什么?送快遞?干電商?即便可行,豈不又形成另一種供需失衡?其后果之嚴重,不堪設想!
因此,從一店之倒閉預見到的問題確是巨大的、嚴峻的、深刻的,確不可小視!確可稱之為“商業之殤”!但愿筆者是杞人憂天!
二、星星之火 希望之光
寫到這里,更多是壓抑與焦慮的,但同時,我們更不可否認的是:實體零售人是一批最務實、最無畏競爭、最善于競爭、最喜歡變化、最善于變革的一群人!商業最大的不變在于其變化,而實體零售人對此早已銘于骨髓、融于血液!再看當下實體零售,確也并非只是被動挨打,亦開始了自我顛覆與反擊:
君不見,一個個線下巨頭紛紛試水線上電商,以其會員及品質優勢不斷攻城略地!
君不見,一處處集“吃、喝、玩、樂、購”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正迅速崛起,以多樣、新鮮吸引顧客!
君不見,一批批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小業態店鋪正如雨后春筍般扎堆開業,以便利、小而美聚攏顧客!
君不見,越來越多的實體零售人穿梭于各大論壇、沙龍、講座中,不斷汲取與分享,越來越開放、全面!
這些星星之火,假以時日,必可燎原!
同時,《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作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等重要指示,這更為實體人們打了一劑“強心針”,為他們點亮了“希望之光”!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只要求真務實、只要不斷革新,再加上愈加公平、平等、完善的競爭環境等加持,未來可期!
加油!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