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我們送走了2017年,迎來了嶄新的2018年,很多人都在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最近,看到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的新年致辭,非常有感觸。華為手機在2017年走出了一條勢不可擋的軌跡;更重要的是,在六年的艱苦努力下,華為手機已經實現“聚勢”,在2018年迎來真正崛起的拐點。
2017年突破中高端,從超越者成為引領者
2017年對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來說,可以用低迷來形容。IDC最新公布的2017Q3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今年第三季度為3.731億部,相比上一年同期僅增長2.7%。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消費者業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在新年致辭中,余承東說,華為與榮耀品牌智能手機全年發貨1.53億臺,中國市場份額保持第一,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全球份額突破10%,穩居TOP3,繼續縮小與前兩名差距;華為消費者業務2017年銷售收入2360億人民幣左右,規模較2016年同比增長約30%。
在我看來,華為手機在2017年更重要的,是產品結構的優化。2017年,華為手機的發貨量增長10%,但是銷售收入卻增長30%,說明了什么?說明華為手機的銷售單價在提升,這意味著華為的產品結構越來越趨向高端化。這里面既反映了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也證明華為這幾年一直謀求的中高端拓展取得了成效。
2017年,華為手機在技術上從超越者成為引領者是另一個重要突破。10月,華為發布了首款加載AI芯片(麒麟970)的華為Mate 10系列手機,這讓終端也具備人工智能計算,開啟了一個“端側智能+云端智能”的新時代,也將智能手機帶入了智慧手機時代。
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再到智慧手機,華為“竟然”成為了開創者。眾所周知,智能手機實際上的開創者為蘋果公司的喬布斯,iPhone打開了智能手機之門。華為Mate 10系列手機讓手機具備大腦,可以和人共同進化,從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工具變成更懂用戶的私人助理。相比全面屏、指紋識別等智能手機的功能創新,華為在AI上的突破奠定了其在手機行業的領先者地位。
六年“聚勢”,華為已經為真正崛起做好了準備
華為的手機業務部在2003年成立,最早主要是采用B2B的模式,為運營商提供定制手機。華為在手機上的真正發力,是從2011年開始。2011年,余承東出任華為終端董事長,拉開了向2C轉型的號角,至此已經有六年時間。
在新年致辭中,余承東如此總結這六年:“2011,我們開啟2C轉型征程;2014-2015為生存而戰,我們活了下來;2016-2017為崛起而戰,我們現在已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我堅信,2018年踏上屬于我們的崛起之路。”
我認為,從2011年到2017年的這六年,華為手機實現了“聚勢”,為真正崛起聚集了最大的勢能。具體來說,是產品、品牌和體系三個方面實現了突破。
在產品上,余承東上任后,開啟了“精品策略”的產品發展戰略,依托華為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堅守華為注重質量和品質的基因,打造精品的產品。Mate 7手機就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自此以后,華為打造出眾多Mate系列、P系列的精品手機,贏得了用戶的信任和口碑,2017年銷售收入增長遠高于發貨量增長,背后也是這種精品策略的驅動。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華為形成了定位商務的Mate系列、定位時尚的P系列和定位年輕人的nova系列產品。這種清晰的產品區隔,加上精品策略,對于華為在市場的拓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17年,nova的發展在加碼,nova2s上市后,正在憑借時尚的功能和創新的營銷,贏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在品牌上,值得點贊的是華為與榮耀的雙品牌戰略。從去年的發展來看,華為與榮耀互為配合,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華為P9、Mate9、P10系列手機均突破了1000萬臺;賽諾數據顯示,榮耀在1-11月的累計銷量和累計銷售額上都成為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在米耀大戰中勝出。
雙品牌并不是一個新事物,但是很多手機廠商的雙品牌并不成功,為什么華為與榮耀的雙品牌能夠成功呢?我認為,還是因為華為與榮耀既有共同的基因,也有差異的側重。共同的基因是都注重品質、質量、創新,依托華為大平臺,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差異的側重是華為定位于高端人群,打造高端品質,榮耀定位于為年輕人打造科技潮品,在電商銷售和移動互聯網手機市場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徑。
我認為,華為手機在這六年做的另外一重要的事情,是體系化建設。在新年致辭中,余承東也提到了這一點:“將來想要更上一個臺階,我們必須圍繞零售、渠道、品牌、技術創新、生態、用戶經營、云服務、人工智能、流程IT、精細運營等各領域持續構筑體系化能力。”
是的,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要想勝出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領域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大戰都很關鍵。只有統籌兼顧,精細化運營,才能構筑競爭壁壘。例如,手機看起來是一個手機,但背后是“芯-端-云”的體系來支撐,華為手機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就是因為在“芯(自己家的海思芯片)”、“端”(手機)和“云”(終端云服務)的綜合實力。
僅以云為例,正是因為華為對安卓系統底層進行技術攻關,在EMUI5.0上解決了安卓系統的卡頓問題,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在新發布的EMUI8.0上更是與AI結合,將續航時間提升30%。
2018年成為華為真正崛起元年,還面臨哪些挑戰?
余承東對2018年寄予厚望,“這一年將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真正走向崛起的元年!”
六年聚勢,華為消費者業務確實是勢不可擋,在2018年迎來了真正崛起的拐點。那么,距離真正崛起,還有哪些挑戰呢?
首先,是能否在智慧手機時代持續保持領先。Mate 10系列手機開創了智慧手機時代,但是如何持續引領是個問題。蘋果在2017年也表現不俗,借助A11芯片和iPhone X手機在AI上也加速前進;配置高通驍龍845的安卓手機將在2018年上市,AI也將是重要賣點之一。AI手機要想真正爆發,除了硬件的突破,還在于構建一個AI生態。華為在2017年底也在這方面推進,和百度結成全方位的戰略合作,設立10億元的“耀星計劃”基因都是如此。2018年,華為還需要在AI生態構建和推進上努力。
其次,是能否在全球市場再上一個臺階。目前,華為手機已經穩居TOP3,但是這場馬拉松越到終局,就越艱難。華為要想真正超越蘋果、三星,除了在產品上(這一塊華為已經毫不遜色),更需要在品牌上實現突破。這一塊,正如余承東所說,“最大的不足是部分國家市場經營進步緩慢,份額占有率低,本地團隊對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的操盤能力還非常弱。”
在全球化上,因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差異度巨大,只有采取“全球化+本土化”的路線。這時候,各個國家市場都需要具備品牌營銷和渠道零售的操盤能力。在2017年,我實地在中東、東北歐市場進行了探訪,深感這一塊是華為成為全球第一的最后一塊堡壘。過去一年,華為在全球啟動了“Who is Huawei”的活動,來講述“華為是誰”的故事,就是為了從品牌層面實現突破。
雖然越到競爭的終局,面臨的挑戰越多,但是華為手機最具競爭力的是人。余承東在新年致辭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講華為人,講人才的重要性就是如此。如果能持續將最優秀的人才納入麾下,如果能將過去六年積累起來的奮斗精神薪火相傳,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全球的真正崛起,就是確定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