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店長》雜志2018年1月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休閑零食+糕點+水果+鮮榨果汁+休息區+會員社交”。成立11年的良品鋪子想要在這個名為“良品生活”的五代店里講述一個休閑食品的新故事。
這家位于武漢漢街萬達國際總部A座寫字樓的良品生活營業面積約為300平米,整體布局風格貼近都市,“生活”一詞體現較為明顯。
在這里,門頭由過去冰冷簡單“良品鋪子”LOGO風格,改為“BEST life 良品生活”。內部也由過去150平左右便利店的快速銷售風格變為上下兩層;一層為商品區,二層為顧客休閑區及會員互動區。
整體裝修風格由過去冷光等為主亮色貨架變為冷灰色工業風+暖色調燈光桌椅,二樓的休閑區配備電子產品充電區和報刊雜志區。
據了解,為凸顯品質,休閑區桌椅均為名家定制。除了供顧客休息,這里每個周末都會針對會員舉辦插花、手工制作等沙龍活動,良品鋪子會員通過消費積分兌換活動參加權。良品生活沙龍負責人表示,這個沙龍至今已經舉辦了21期,每一期都人滿為患。
“很驚奇,一直感覺土氣的良品鋪子盡然會有這么洋氣的門店“,顧客張揚表示,他是來武漢出差的上海人,約見朋友時被推薦的這里。
在良品生活的商品區里,共陳列著500個左右的SKU,其中輕食產品SKU數為50個。
良品鋪子旗下常規的休閑食品被木制的貨架陳列,其中小包裝斤稱食品被放在一個個歐美風格的編織袋里。
除了常規的休閑零食,顧客們還可以買到各種面包、牛角、披薩、新鮮水果、果切、鮮榨果汁、現磨咖啡等,可以滿足消費者早中晚各種時間段的簡餐,并且均為現場加工制作。門店工作人員表示,糕點的品類口味并不是一直保持不變,這些糕點品類,除了爆品以外每半個月就會更新一次,要讓顧客時刻有新鮮感。
在飲料方面,消費者則可以根據不同喜好選擇現場榨汁,乘放果汁的容器是良品鋪子統一訂作的透明塑料瓶。
當然,基于門店地理優勢,良品生活還推出零食外賣,消費者線上下單,門店就近配送。
隨著線上流量的瓶頸到來,休閑食品零售商們在線上的路也越來越困難。拿知名休閑食品互聯網品牌三只松鼠來說,2012年第一次參加雙11銷售業績為766萬元,2013年則增長超過4倍達到3562萬元,而2017年雙11的銷售業績為5.22億元,同比2016年5.08億元增幅只有2.7%。線上的增長泛善可陳,但三只松鼠的實體門店卻獲得了業內好評,截止12月8日,正式進入線下一年多的三只松鼠投食店已經擁有29家。
良品鋪子公關副總裁趙剛坦言,互聯網渠道的增長出現瓶頸,除了網民增加的數量逐漸減少以外,還與天貓在力推千人千面有一定關系,在千人千面的界面推送機制下休閑食品在新用戶觸達上受到了限制。然而,在新零售的變革浪潮下,線下一體化進程加快,實體商業價值凸顯,作為國內最大的休閑零食零售商,良品鋪子在2016年完成近60億元的業績,擁有2100家門店。
如何在這一波實體零售的春天里,利用手中的2000多家門店講出新的故事,成為擺在良品鋪子面前新的課題,而行業其他休閑食品零售商在線下的另辟蹊徑和今年大熱的零售門店+餐飲給了良品鋪子新的思路。
在良品鋪子給《店長》的一份資料里顯示,良品鋪子嘗試輕餐飲從2014年開始,在良品鋪子的部分4代店里已經有輕食+水果的組合。此次良品生活里“零食+輕餐飲+休閑區”的組合比前四代門店以及三只松鼠投食店的休閑區更大,餐飲種類更多更精細化。
當然,輕餐飲對良品鋪子來說是一個新課題。
首先,與標品不同,面包糕點的生產是購買原材料然后門店再加工,因為其標準化程度低,導致不同的糕點師傅用相同的原材料做出來的糕點數量是不同的,在這方面良品鋪子毫無經驗。
其次,水果也是如此。水果的損耗和果切的標準化對良品鋪子的運營團隊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此,盡管良品鋪子很早就在研究門店+輕食,但是目前仍舊是為數不多的門店配備,并未大規模復制。
趙剛告訴《店長》,為了打造這個輕餐飲區,良品鋪子專門從糕點制作較為出眾的臺灣、日本等地取經,并請來當地糕點芝士師傅坐鎮。同時,為了做水果和果切,良品鋪子在武漢興建了國內為數不多的標準化果切工廠,將果切作為一個產品來運營,門店員工只承擔現場補充加工的角色。
在趙剛的眼里,良品鋪子一直在做消費者研究、供應鏈研究、產品標準化研究、與顧客交流這四件事,而與顧客交流的責任多來自于一線員工。
武漢人劉洋是良品生活的第一任店長。2013年,他大學畢業后以儲備經理的身份進入肯德基工作,到2017年已經是肯德基的一名資深店長,然而在武漢買了房子的他有了回家鄉發展的念頭。當時良品鋪子正物色著五代店的店長人選,在聽說良品鋪子要開一個完全顛覆以往的門店后,經過與總監的三輪面談劉洋加入了良品鋪子。
良品鋪子看上的是劉洋在國際餐飲巨頭肯德基的標準化工作經歷和先進理念,而劉洋則希望在良品鋪子“顛覆以往們門店”的良品生活里迎接新的挑戰。
劉洋在良品生活的下屬配置和權限也與別的店長不同。此前良品鋪子的線下門店一般配備4-5個員工, 而良品生活則配置了19個員工。不僅如此,將門店線上線下打通后的良品鋪子,門店員工有權限查看顧客以往消費數據,并通過數據分析,對到店顧客進行產品推薦。
劉洋將員工分成早晚兩班,還設置了面對不同顧客不同問題時具體的處理方式和流程,而劉洋自己也根據工作需要自主安排自己上下班時間。
通過和顧客交流,搜集顧客對店內產品的建議,劉洋和員工們將相關建議運用到門店運營,比如門店內之前只能單點產品,有顧客建議推出下午茶,由此推出了套餐。當然,在做出這個改變的時候,也遇到了利潤會不會減少等質疑和擔憂,但劉洋認為做好服務,首先第一步需要改變的是思維,這是良品鋪子應該往前跨出的一步。
后期,在劉洋的設想方案中,門口放置的購物籃,也要分為紅藍兩種。喜歡導購推薦的可以選擇提起右邊的紅籃子,不喜歡被打擾的則選擇左邊的藍籃子。他解釋,一直跟著會讓顧客覺得“被購物”,而后期門店產品根據運營數據調整、上新產品,迅速幫顧客找到喜歡的產品也很重要。
當然,相對于良品鋪子2000多家的門店體量,一家店的改變似乎僅僅是一個實驗性質。趙剛也坦言,良品生活在良品鋪子內部只是一個實驗品,另外在武漢光谷還有一個與同道大叔合作的動漫風格門店在嘗試,要驗證模式成熟至少需要一年時間,而真正成為良品鋪子標準型的門店則至少要經過開10-50家的驗證,因此良品生活的路還很遠。
但是,良品生活的全新故事在吸引顧客進店,增加顧客到店時長,增加會員之間的互動方面似乎給了良品鋪子一個良好的開端。一份數據顯示,這家店開業一個多月以來,每天平均客單數超過300單,客單價超過60元,而雙11當天良品生活比平時營業額提升2.5倍,此外,門店還配送100多個零食訂單,最快的實現了1小時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