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從傳統零售商被唱衰,到現在成了一塊誘人的蛋糕,傳統零售企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自從線上企業邁出收購參股傳統零售商的步伐,線上對線下的覬覦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在這一大波收購參股潮中,阿里、騰訊、京東這些線上巨頭們都榜上有名,據一項數據統計,阿里大約花了500多億控股了市值2000多億的諸多公司,騰訊入股永輝花了43億。可以想見的未來,會有更多的并購、參股發生,巨頭們的零售版圖將進一步擴大,巨頭們的野心也不會止步于此。
為什么阿里要花這么多錢“買買買”,為什么互聯網巨頭企業會陸續跟進,為什么線下零售商一瞬間又成了必搶之地?霧里看花似的分析,時而清晰,時而又令人摸不到頭腦。在這一大波并購、參股潮中,背后的原因究竟是為了什么?
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探究。
《哈佛商業評論》近期的一篇文章解開了迷團,令人眼前一亮。這篇文章的解讀,可以解釋當下的熱門現象。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樞紐經濟。阿里、騰訊早已是行業的數字巨頭。阿里利用旗下的平臺,收集了大量用戶信息、消費數據。剛剛發生的支付寶賬單事件還記憶猶新,支付寶利用消費者曬年度賬單的契機,設計了一個不太明顯的勾選選項,這個選項默認消費者同意《芝麻服務協議》,這意味著消費者的一部分數據要被獲取與使用。這當然引起了軒然大波,事件最終以支付寶道歉而終結。
這一事件的交點在于數據,支付寶希望能引渡一些數據,消費者不同意把數據用以他用,雙方立場截然不同,爭執的焦點進一步凸顯了數據的重要性。而阿里作為數字巨頭,早就撐握了大量數據,這成為規模效益的重要支柱。
騰訊的微信也已成為一個超級APP,截止2017年9月,微信的日使用人群已超過9億,日發送消息380億條。微信成為重要的社交軟件,當然人們在使用的同時,也要交出一些數據,這些數據讓騰訊可以成為眾多服務的入口,潛在的價值無法估量。
阿里、騰訊無疑都是樞紐企業,他們是超級數字巨頭,他們在創造價值的同時,還期待創造更大的效益。
數據之所以成為這場史無前例競爭中爭奪的重要資源,是因為樞紐企業的競爭方式不同于傳統企業。樞紐企業利用自身本身就具有的優勢,盡量地拓展相鄰領域的版圖,成為“某一個經濟領域的重度連接中心”,這可以讓樞紐企業建立起更為關鍵的優勢,而利用這個優勢,強者愈強,樞紐企業的重要性一再地顯現出來。
樞紐企業建立優勢、鞏固優勢的關鍵是要獲取更多的數據,成為更大的數字巨頭。寫到這里,似乎可以解釋為什么阿里、騰訊要花大價錢入主實體零售,這可能不會成為全部原因,但會是主要原因。
現在樞紐企業不斷吸收滲透實體零售,成為零售板塊的重要連接中心,阿里捷足先登,掌握了較多的領地,也有較大的話語權。阿里的吸附能力逐漸增強,騰訊也不甘勢弱,今年可能還會有大波的實體零售企業被入住、被參股。
份額之爭是表象,后面是起決定作用的是數字之爭。誰擁有有價值的有效的數據多,誰就有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樞紐企業,誰就撐握了競爭的話語權,誰就可能搶占更多的份額。支撐這個邏輯的表象就是超級數字巨頭們在不斷地“買買買”,看似是花錢如流水,其實是用金錢換時間,因為只有搶得先機,才會拔得頭籌。
傳統零售商在這波“購企”潮中,究竟要何去何從,是坐以待買,或是被樞紐企業擠到無路可走?
重新理解競爭的方式
傳統企業的競爭大多在商品與服務層面,誰的成本低、誰的效率高,誰就有可能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傳統模式的競爭大多是基于零售本質的競爭。商品與服務成為競爭的利器,商品與服務成為無可爭議的基礎,這個基礎就像大樓的地基,任何企業都不應漠視這個事實。但隨著樞紐企業的加入,雖然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卻把競爭引入了一個更高的量級。原來的競爭像是用腿走路,但現在競爭就如登上了飛行器,速度與規模都遠超原來的模式。
樞紐企業把競爭量級提高到了更高的級別,樞紐企業具有龐大的網絡資產,這可幫助他們建立更大的版圖。線下企業仍在跑馬圈地,線上企業像如來的手掌,輕輕一揮就所向披靡。線上企業迅速聚集起行業資源,并占領一個領域。
樞紐企業經過迅速擴張,漸漸顯出規模效益,這進一步壓縮了傳統企業的獨立生存空間。在龐然大物的樞紐企業面前,獨立生存的傳統企業更加弱小和難以為繼。傳統企業的優勢也漸漸失去,相比較這些龐然大物,傳統零售商既無價格優勢,也無商品優勢,服務、體驗的優勢也在弱化。如果再像之前的競爭方式,舉起價格的大旗,試圖用短平快的方式快速獲取市場份額,這種方式顯然太過粗暴和極端。
行業競爭出現了量級的分層,漸漸顯現出了金字塔狀,塔尖成為樞紐企業的領地,一些傳統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被招至樞紐企業的麾下,與樞紐企業成為近親關系,塔尖的企業占有了大量的行業資源與領域資源,他們也擁有較大市場份額,處于底端的傳統零售商,一方面面臨資源匱乏,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市場被擠壓的困境。樞紐企業的出現,讓行業競爭出現了清晰的分層。
更大的競爭還在于,樞紐企業掌握了供應鏈的話語權。因為樞紐企業龐大的市場份額,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其可以獲得最優的采購鏈條、采購渠道,進而得到 “更美麗”的價格。
這些都令傳統企業望塵莫及。
積累優勢
樞紐企業在跑馬圈地的同時,也同為競爭對手。在這波“圈地”潮中,阿里、騰訊、京東都在抓緊布局,去年下半年因為騰訊的加入,讓這場圈地運動更加熱鬧,并逐步推向白熱化的爭奪。
傳統零售商是等待,還是立足本身迅速積累優勢?顯然后者更為主動。樞紐企業的圈地運動,對收什么樣的企業是有考量的,并不是任意一家零售商都可以隨便一收,那些更具價值的零售商顯然更有市場。阿里參股大潤發后,騰訊“順勢”參股了永輝,可見,樞紐企業滲透的零售商越來越具有市場價值,這幾乎波及了傳統零售商的前端企業,剩余的零售商需要自尋出路。
在強大的樞紐企業陰影之下,其他傳統零售商需要找到樞紐企業未涉及到的市場縫隙,找到他們做得不好或者較弱的地方,從而建立自己的優勢。前期行業一致認為,傳統零售商的優勢在于體驗,但近年可發現,線上企業也是極盡所能地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體驗。現在在線上購物,除了送貨方便,退貨也極為方便——相比較線下,線上的退貨更為人性化,像京東只要提交退貨申請,就可以等待預約上門取貨,不費周折就可以把商品退回。
在線上企業強大的優勢面前,傳統零售商需要重構價值,找到價值的核心,這個核心應是傳統零售商的業務核心,讓其可以重塑價值,重建消費者信心。但這個核心不應是與樞紐企業重合的部分,與樞紐企業直面競爭,相當于拿雞蛋碰石頭,傳統零售商要把自己變成石頭。永輝的超級物種在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為了保護創新,每個物種都申請了知識產權,永輝手中的“石頭”更具競爭力。
當然傳統零售商也可以把自己打造成樞紐企業,通過投資、并購,建立競爭聯盟,提升競爭力,但有一個前提必須要資金充裕,如果資金不足,這條路將無法走通。傳統零售商也可以聯合起來,通過建立優勢供應鏈、聯合采購,提高自身的價值。這些無非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具有優勢。
創新仍是法寶,創新讓傳統零售商更具有前瞻性,也具有超前眼光。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不光需要挖掘,還需要引領。在創新的帶動下,傳統零售商與消費者的關系將更為契合與密切,從現在到將來,只有緊緊抓住消費者才可能不被擠出市場之外。
最近的一條消息曝出,淘寶正在招幕60歲以上的老年人士,測試手淘的各項功能,銀發顧客群向來是線上的邊緣人群,這部分顧客更忠情于線下,如果這部分顧客轉移到線上,這對傳統零售商則是一個雪上加霜的壞消息。
線上樞紐企業大肆收割線下,百貨店、超市成為首當其沖的業態,購物中心也緊跟其后。實體零售正在被滲透收割,但有一個線下業態至今還未出現大面積收割的現象,這個業態就是便利店。不知是樞紐企業未把便利店列入計劃,還是便利店目前發展太過強勁,根本不需要引入樞紐企業作為背書,預計可能后者的因素更為多一些。從便利店的發展軌跡里,實體零售商在維持競爭力方面可以找到借鑒點:
一是對核心業務重新思考與定位。實體零售商經過由青澀到成熟的發展,對核心業務的駕馭早就輕車熟路,越熟悉就越容易屏蔽掉新信息、新思考。當前實體零售商需要對核心業務重新定義與思考,找到真正的核心競爭點。像當前的便利店把“小而美”發展到極致,“便利”是便利店與電商競爭最用力的武器。
二是找到新的收益來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訴求都在變化,實體零售商如果還按之前的商業模式構建自己的盈利點,顯然太過守舊。新形式下,如何把新的盈利點與消費者的訴求結合起來,這應成為實體零售商首要思考的問題。現在便利店像是哆啦A夢的口袋,總能拿出讓消費者感興趣的東西,在便利店喝杯咖啡、解決一餐飯、繳納費用、買休閑小吃……這已經成了讓消費者習以為常的事,便利店與消費者的生活緊密相依。
三是找到市場縫隙。現在的消費市場并不是一堵密不透風的墻,毫無縫隙可鉆。總有一些領域樞紐企業無法企及,迅速地找到那些有成長力的縫隙,快速成長。
正在修改這篇文章的時候,曝出步步高停牌的消息,這當然會引起諸多的猜想與預測,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步步高將會成為某家樞紐企業的聯盟。樞紐企業在持續擴大地盤,這應引起實體零售商的警惕,因為競爭會越來越緊迫,機會也將越來越稀缺。
- 該帖于 2018/2/20 20: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