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首次將農村電商單列,文件提出要“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與此同時,相關部委陸續推出的各項精準扶貧政策也將農村電商產業鏈的構建納入其中,包括萬村千鄉的物流、農產品上行、農村電商生態體系的構建等,從而意味著電子商務正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深入農村,農村電商將得到更多的重視和發展。
一、農村電商發展態勢一路向好,多措并舉提升農村消費潛力
據國家統計局及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與上年同期持平,而網上零售額48787億元,同比增長34.2%,比上年同期加快8.1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8361.4億元,同比增長38.3%,高出城市5.6個百分點,顯示出農村網絡零售較之城市更加強勁的增長態勢。
近三年,商務部、財政部已經在全國756個縣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工作,中央財政投資近150億元,分別建成800多個服務中心和物流中心,數萬個農村服務點,帶動就業2000多萬人,在農村扶貧、就業、創業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政府資金引導下,阿里、京東、中國郵政、中國供銷等企業紛紛展開農村電子商務布局,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村電商迎來發展熱潮。從2016年開始推進的“農商互聯”工作,在促進農村電商發展方面也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通過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全面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
近期,行業組織助力農村電商,牽頭組織各類農商互聯產業聯盟,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電商企業、技術服務企業及科研院所等主體加入聯盟,通過聯盟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流通與電子商務的深度交流與融合,推廣應用先進模式、先進技術。
目前在農村電商領域已形成“電商+龍頭企業、電商+農民合作社、電商+特色小鎮、電商+農戶、電商+商-旅-文融合等模式”。2018年,農村電商示范將持續推進,前期的示范效應即將顯現,下一步農村電商將主要集中在農產品進城方面,推動城鄉市場雙向流通的電商渠道加速。
二、農產品上行進城得到重視,助力扶貧成效顯著,各大涉農企業紛紛布局農村電商、賦能產業鏈升級
2017年9月,全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經驗交流會在貴陽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并講話,要求不斷提高電商扶貧精準度和時效性,讓電商扶貧惠及更多貧困群眾。商務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2014年-2017年推進的電商進農村756個綜合示范縣中,貧困縣比例較高,2017年260個都是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農村電商交易額將超過10000億元, 15家企業開通了扶貧頻道,給予較多的流量支持。
截至日前,我國貧困地區已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277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206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2.17萬個,累計服務貧困戶275萬人次。各項扶貧措施的落地,將大大提高貧困地區的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據統計,2017年前8個月,貧困地區網絡零售額實現716億元,同比增長55%,較全國農村同期增幅提高17個百分點。
農村電商發展態勢一路向好,也吸引了零售巨頭紛紛布局農村電商。從2014年10月阿里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至2017年7月,農村淘寶已經覆蓋了全國約700個縣域,其中包括17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47個省級貧困縣,建立起約3萬個村級服務站,招募了3萬名村小二和3萬名淘幫手,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
京東則是通過直營的縣級服務中心和合作開設的京東幫服務店兩類經營模式拓展農村電商,并且通過產業、用工、金融、創業四大扶貧模式,精準幫扶、扶貧到戶。具體方式為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建立自己的源頭采購基地,為困難農戶提供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為農民提供電商培訓,建立電商孵化中心等,從多個角度完善農村電商生態體系。
中國郵政集團在加強扶貧站點建設的同時,也在探索金融扶貧新模式,并不斷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實現了“電商站點建到哪個村,郵路就通到哪個村”。
蘇寧易購采用自營服務站與原有加盟服務站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建設直營店為農產品“上行”搭建道路,協助貧困地區打造“特產基地”和“電商產品示范基地”,建立了蘇寧易購大聚惠與農產品眾籌常年直采基地,聯合社會機構和當地農戶共同向全國運銷高品質農特產品。
專家指出,互聯網基因使電商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電商扶貧將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結合,讓貧困戶脫貧有了長效機制,但真正脫貧還要靠農業產業化,只有將電商扶貧與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才能完成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另外,農村電商人才的不足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養農村專業化的電商人才、培養新型農民、吸引人才回流也是眾多企業和當地政府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電商潛力仍待開發,商業新藍海前景可期
據商務部相關統計,目前農村電商布局中,東部農村優勢明顯,中西部及東北農村電商保持更快增長態勢。2017年1-9月東部、中部、西部、東北農村分別實現網絡零售額5301.7、1713.3、1155.9、190.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1.6%、47.0%、58.0%、62.0%。而從行業看,呈現出農產品及其精深加工、旅游及餐飲電商帶動、區域發展各具特色的基本格局。
專家指出,2018年,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對品質和質量的要求提升,基于消費者自我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化、差異化消費與日俱增。人們對食品安全、優質食材的渴求為廣大農村電商帶來了強烈的需求引導和巨大的市場。由此延伸,與農產品電商相配套的冷鏈物流、智能倉儲、可追溯體系等領域也都將得到極大發展,并推動整個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的不斷升級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全新的農村電商生態體系。由此觀之,這個商業新藍海的未來非常值得期待。
不論是從實際發展、還是政策支持等方面來看,2018年以至未來一個時期,農村電商都將實現快速增長,其發展將在對接城鄉需求,實現產業升級以及對農村人才、基礎設施等資源要素上的賦權增能產生巨大推動,在精準扶貧和重塑農村經濟生態中也會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同時,專家還提醒,雖然目前各類企業都紛紛涌入農村電商新藍海,但相比城市市場,農村電商對企業的要求更為全面。從營銷、倉儲物流、信息、服務、基地采購、人才建設到客戶體驗、品類定位等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每個環節都“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影響到農村電商的成敗。與巨大的營銷、資本的助力等因素相比,品質才是所有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如何保證并保持品質,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更是每個參與農村電商的企業都應認真考慮的重要問題。
(本文由中國商業聯合會授權發布,文/楊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