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春在即,春運這一“年度大戲”也即將上演。每年這個時候,及時購票回家成為許多外出人員的頭等大事。
不過,由于短時間內返鄉及回城人流過于集中等因素,典型的中國春運存在著許多痛點,諸如乘火車回家耗時較長、坐飛機回家費用較高容易晚點、行李過多不便攜帶等。
及至2018年,隨著國內高鐵網絡的普及、速度的提升、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困擾著太多人的春運難題,開始被嘗試解答,并趨向于得高分。
賦能春運,高鐵從“量”到“質”的“蛻變”
中國高鐵近年來的發展之快有目共睹,更是實現了“量”與“質”的雙重跨越,在令全世界為之驚嘆的同時,也不斷在惠及越來越多的沿途百姓。
從“量”上看,國內高鐵網點越來越密集,過去的“四縱四橫”如今已經演化成為了“八縱八橫”,沿線站點更是密集。2017年開建的包海高鐵西延段全長290.7公里,沿途設有西安北、港務區東等共計12個車站,站點可以從一線大都市延伸至二三線城市,甚至下沉到縣,將能有效分流春運壓力,滿足返鄉需求。此外,中國高鐵運行時速更是在全球遙遙領先,被譽為“中國速度”。比如去年9月份,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在京滬運行,北京到上海的運行時間最快可縮短至4小時24分左右。2017年尾開始運營的西成高鐵,全程行駛時間更是從普快列車的12小時縮短至當前的約3.5小時,對2018年西北和西南地區春運來說,蜀道不再難。
從“質”上看,高鐵服務在不斷升級,便民指數越來越高,甚至從出行方式向移動的生活平臺進化。當你在春運期間的返鄉人潮中邁上高鐵,可以輕松走到提前在網上選好的座位上,靠著窗,欣賞沿途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山地的風光,枯坐太久,還可以連上Wi-Fi,欣賞一部大片,甚至拿出電腦處理緊急工作。餓了再點個外賣,甚至還可能吃到沿途的特色菜品。一趟高鐵,生活日常似乎沒有改變,除了更加迫不及待回家的心。
便民服務媲美航空的高鐵,已經成為中國交通運輸業的另一個現代化的標簽。不可否認,高鐵的“蛻變”,是春運的“蛻變”,是后高鐵時代中國出行方式的“蛻變”,也是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生活方式“蛻變”的縮影。
再+快遞網,高鐵打造移動的“三網生活”
高鐵網+互聯網帶來的便民服務質量提升,正被紛紛叫好。而不久前,高鐵又一個大招的放出,讓更多出門在外的人對今年春運有了新的期待。
這就是“高鐵順手寄”,中鐵快運再次聯合順豐推出的又一大便民服務。不想帶的、不能帶的、帶不動的,可以在高鐵站直接寄回家,從另一方面為春運減負。目前,“高鐵順手寄”已在北京南、天津西、濟南西、南京南、上海虹橋5個高鐵站開通運行,春運期間將擴至全國24個高鐵站。
這是快遞網接入高鐵網的開始。
最顯著的改變,是為春運行李、禮品、特產等寄遞給出了更便民的解決方案。在高鐵站直接開通寄遞站點,急旅客之所急,應用場景的多元化需求因而得到滿足。如裝好了行李箱后又在上車前臨時購買了當地特產,大包小包不方便隨身帶;抱著孩子已經很累,沒有更多的精力照顧到行李,一路上還在不斷買買買;物色了特別好的禮品不能壓著磕著碰著,小心翼翼實在太難受……
在未來,快遞網與高鐵網、互聯網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逐漸構成鐵路的“三網”服務模型,打造出了中國高鐵特有的移動“三網生活”。點外賣、連Wi-Fi、自主選座、順手寄遞,“三網”覆蓋下的高鐵出行,不僅擁有著準點率高、候車時間短等獨特優勢,在對“人”與“物”的照料上也越來越周到貼心,多元化服務已足以與航空媲美。
消費升級,春運的變遷與新生
有人說,中國的春運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大遷徙。
回看多年前,似乎天不亮就爬起床排隊買票、擠在堪比上班高峰期北京地鐵的綠皮車廂、空氣中彌漫一股股泡面的味道、捱上十多個小時幾乎已無歸家的激動等等這些場景,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而窗明幾凈、有吃有喝、又穩又快的高鐵,已經承擔起了春運的重擔,帶給了80后、90后乃至00后這些離家在外的人們,莫大的安慰,和過年不再擔心回家的安心。
如今,隨著消費升級,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天翻地覆,品質出行也成為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強烈訴求。春運的大遷徙依然在持續,但春運路上的故事,變成了新的模樣。
是的,坐上高鐵,就是在享受移動的生活。集出行、旅游、購物、休閑等于一身,高鐵正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移動的生活平臺”,讓在路上的游子,體驗家一樣的便捷和溫暖。而高鐵的不斷嘗新和無畏突破,更有成為出行生活方式風向標的潛力與野心。高鐵網背后有持續擴展的網絡站點、互聯網背后是不斷發展革新的技術、快遞網背后是蓬勃的貨運經濟,三者未來還將譜出怎樣的樂章著實令人期待。
站在未來的角度,高鐵將不只是賦能出行的交通工具,更將以其高品質的服務,盤活全國各地的商業與人才交流,于無形中帶動沿線經濟的快速發展,日益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順手寄行李、乘坐高鐵,將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