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否擁有“又深又寬的護城河”是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重要考量,被他相中的有可口可樂、美國捷運、吉列等無一不是如此。
何謂護城河老巴語焉不詳,旁人莫衷一是:品牌、市場占有率、技術創新、壟斷性、成本優勢……
一條“護城河”往往不夠:品牌、市占率防備“友商”,壟斷性或者低成本優勢阻止新玩家,創新防止被創新顛覆……諾基亞手機的護城河可謂深寬,但防御并不周全,以致陷落。
其實企業被消費者、所在社區乃至國家需要才是最好的“護城河”。比方說直接、間接創造1000萬就業的企業怎能輕易倒掉?職場何嘗不是這樣,“老板離不開”比“老板是姐夫”更讓打工者心安理得。
說到這里有必要區分“大而不倒”與“不可或缺”,若把前者視為干成將招致極大風險。
萬達——“大而不倒”的典型
“大而不倒”是流傳極廣的江湖傳說。對于頂級金融機構或許真是這樣:一家不行了整個國民經濟都會受牽連甚至波及全球,比如房利美和房地美。
不過也不盡然,曾被認為“大而不倒的”雷曼兄弟就沒挺過2008年那場危機。雷曼兄弟的最后掙扎被索爾金寫進書中,被柯蒂斯拍成電影《Too Big to Fall》。
遠的不說,眼前的例子就是萬達集團。
截至2017年6月末,萬達商業地產(簡稱“萬達商業”)總資產、凈資產分別為8227億、2299億,也就是說負債達5928億。近6000億負債中,有息貸款總額為2791億,預收款項為1462億,應付賬款及其它應付合計為1129億。巨債壓身,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僅為116億。若金融機構鼎力支持,倒是有驚無險,否則不堪設想。
還須注意“資本承擔”,就是把已開建的項目搞完要投的錢。僅財報披露的20個在建項目,總規劃面積就達5255萬平米。按每平米建安成本5000元計算,完成這20個項目需要投入2600億。假設項目完成度為50%,則還要投1300億,否則項目就會爛尾。
萬達集團旗下文化、影視、體育、金融板塊體量亦十分驚人。2017年,這四個板塊總收入超過1500億。
萬達還是海外投資“急先鋒”。據媒體估算,截至2017年6月末,萬達海外投資總額約為2500億。由于風險控制、標的選擇方面存在種種問題,萬達海外投資風險敞口在1000億以上。
若僅僅是萬達商業的倒掉,金融機構立時就會出現2800億壞賬,數百家承建單位將面臨絕境,數十萬建筑工人失業,不知多少供應商要上門討債,不知多少買家被迫走上維權道路……以上直接影響被“多米諾效應”放大后,極有可能引發全國性金融風暴。
就集團整體而言,6000億負債、1000億資本承擔、1000億海外投資風險敞口,合計8000多億。萬達集團曾經是“大而不倒”的典型。
“國家、社會承受不了我們倒掉”或許是令王健林們有恃無恐的“護城河”。
“風險敞口”迅速收窄
2017年7月以來萬達集團所經歷的“磨難”說明,從“大而不倒”到“倒不倒是你自己的事”只需半年。
2013年起,文旅項目被視為萬達廣場的升級換代產品。青島東方影連續幾年都是集團“一號工程“。
2015年7月,王健林親自發布“萬達旅游發展戰略”,宣稱到2020年萬達將在全國建成15個文旅項目,年接待游客2億人次。
2017年7月10日,形勢急轉直下,萬達將13個文旅項目及76家酒店轉讓給融創,總價631.7億元。
13個文旅項目,意向投資金額達5500億,總建筑面積5900萬平米,其中可售4970萬平米。摩根士丹利研報稱銷售收入將達7700億,凈利潤率為15%至20%,即1155億到1540億!
76家酒店,總建筑面積325萬平米,客房2.29萬間。
“有萬達在,上海迪士尼20年難盈利!”王健林言猶在耳,突然大肆甩賣令人稱奇。
轉讓價格令人感動:13個文旅項目按注冊資本、76間酒店按凈資產!
附加條款令人發指:萬達向融創提供296億貸款,期限3年,利率為銀行基準利率。296億剛好是收購13個文旅項目的對價。融創用不到300億向萬達購買凈利潤超過1100億的資產,還要向萬達借錢!
(融創公告截圖,賣方指萬達,買方指融創)
或許原始協議過于驚世駭俗,7月19日正式締約時做了幾方面的調整:
一是由廣州富力并購萬達酒店資產(融創不能吃獨食);二是文旅項目對價大幅提高、酒店對價大幅降低,總對價變化不到1%,說明這是融創與富力間的利益瓜分,與萬達無關;三是萬達不必借296億給融創了。
交易完成后,萬達商業失去80%以上的土地儲備,酒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后,萬達又陸續減持資產:將長白山項目讓給孫喜雙、數座萬達廣場甩給朱孟依。
粗略估算,一系列資產拋售令萬達集團負債及資本承擔減少2000億以上。
與此同時,萬達亦大手筆減持海外資產。2017年上半年,媒體估算萬達海外投資超過2500億。而根據王健林“工作總結”,2017年末萬達集團資產7000億,國內資產占93%,國外資產占比7%,即490億。
半年內,萬達集團國內風險敞口至少降低了四分之一,海外投資風險敞口降低了四分之三。這個過程還在繼續。
在《2017年工作總結》中,王健林宣布分別成立“商管集團”和“地產集團”。前者是“純粹的商業物業持有和運營管理商”后者負責開發萬達廣場等重資產,但有“一個很低負債上限。不求做大,主要看利潤。”
商管集團輕資產,地產集團小而美,王健林勾畫的“新萬達”風險非常低。#人畜無害#
“大而不倒”不算護城河
昔日的萬達不僅“大而不倒”,而且喜歡“吃獨食”。缺錢就去貸款,股權架構很“純潔”,尤其是不會接納非財務投資者。
剛剛進入2018年,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根據2016年9月私有化時的約定,如萬達商業兩年內未能在A股上市,萬達將向部分投資人回購合共14.41%股權并支付10%~12%年息。表面上是股權融資,實則是剛性兌付。
2018年1月29日,騰訊、蘇寧、融創、京東聯合投資340億幫萬達商業“過橋”。“騰蘇融京”并未得到硬性承諾,只有一句“各方將共同推動萬達商管集團盡快上市。”萬達集團高級副總裁劉朝暉表示,即使5年內萬達商管無法上市,也不存在任何回購條款。也就是說,萬達集團“不得不還的錢”少了340億!
2016年2月,萬達影視+傳奇影業準備“打包”注入萬達電影(002739.SZ)曾按350估值融資100億并承諾1年內上市,否則回購并付15%年息。
2017年7月,萬達電影第二次因籌備重組停牌時,萬達影視股東中已有多家合伙制投資機構離場,涉及數十位投資人。
時至今日,萬達影視注入萬達電影依然遙遙無期,預計更多參與私募的投資人會要求回購。屆時融創、騰訊、阿里們組團投資百億的一幕或許又要上演(注:融創與萬達有約“在電影等多個領域全面戰略合作”)。詳見本周二(2月6日)虎嗅《財報透露的真相》發布的《萬達電影開盤是否“補跌”》。
萬達商業、萬達影視是萬達集團旗下核心企業。即便只是財務投資者,騰訊們為保障自身權益也會監督大股東行為,客觀上會改善萬達集團的公司治理、進一步降低風險。
不管是自己覺悟,還是迫于外力,王健林已經明白“大而不倒”是禍不是福。
“大而不倒”企業的出現,給國家社會帶來潛在風險。積極的對策是把超大企業變成大企業,再把大企業變成中小企業。假如該企業幡然悔悟,盡自可以小而美、美而久。
“不可或缺”才是護城河
注重社會責任的企業,不應追求“大而不倒”,應當讓自己“不可或缺”。
所謂“不可或缺”就是國家、社會、消費者需要你,你的存在不可被替代。
李嘉誠面向未來的家族資產布局就體現出這個思路。2015年重組完成后,李家核心資產被注入長江和記實業(00001.HK),包括零售、港口、能源、基建、電訊五大板塊,業務遍及全球24個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2016年息稅前利潤109億美元。
盡管聽起來不算很多,但五大產業均關乎國計民生,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或缺。李嘉誠的安排可以保證玄孫仍為世界頂級富豪,輕松打破“富不過三代”之魔咒。詳見本周五(2月9日)虎嗅《財報透露的真相》發布的《李嘉誠的財富觀》。
互聯網公司的不可或缺性也與“跑道”有很大關系,如游戲業務就不值得討論。
下面以BAT為例說明如何估量目標企業的“不可或缺”性:
假如騰訊倒了,釘釘、易信等數不清的IM應用會迅速填補微信留下的空白。經過幾周的適應,數億用戶將重聚在某個幸運的社交平臺。
假如百度倒了,騰訊、阿里、搜狗、奇虎們有能力內填補百度搜索留下的空白,但要花上幾個月。
假如阿里倒了,京東、蘇寧、唯品會、聚美優品們的交易金額加起來不到阿里電商平臺的一半,更無支付寶這樣強悍的金融平臺。
純互聯網應用,為新增客戶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非常低。本月用戶1000萬、下月用戶1個億,只要底層架構合理,增加寬帶、服務器成本就行。
電商、金融不是純互聯網應用。今年成交額1000億,明年做到2000億已經非常難能,做到3000億絕無可能。另外支付寶即便交給銀聯也無人敢擔保不出差池。所以阿里留下的空白,幾年都難以被填補。數億用戶、數千萬從業者(賣家及其上游供應商、物流產業鏈)都會受到重大影響,對GDP的影響不可忽視。
(注:因阿里2017財年大部分在2016自然年,因此以國家2016年GDP及商品零售總額做分母)
“不可或缺”與“大而不倒”不是一回事。通常不可或缺者必然龐大,龐大者未必不可或缺。
在中國,會玩拿地、蓋房、售樓、坐地起價這套把戲者如過江之鯽。眾多佼佼者與首富的差距只是“機緣”。文旅項目開發交給趙宏斌、錢宏斌、孫宏斌、李宏斌都能完成。缺乏不可或缺性卻迷信“大而不倒”,是萬達遭受“磨難”的根本原因。
阿里、騰訊、華為、萬達等巨頭用來防備友商的護城河很深、很寬。但在反壟斷法缺乏實質性威懾的情況下,最大的風險并非來自友商。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不可或缺性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來源: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