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連續三年業績虧損后,聯華超市正在經歷艱難轉型。
此前一直保持盈利的聯華超市在 2015 年首現 4.97 億元的巨額虧損。2017 年營業額約為 252.25 億元,同比下降 5.4%,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 2.83 億元,較上年同期減虧 1.67 億元。2015 年 - 2017 年累積虧損達 12.30 億元。
聯華超市將營收下滑約 14.41 億元歸咎為線下網點轉型、改造期間產生的銷售呈負增長。
聯華超市在 2017 年推出了線上的“到家”業務和網訂店取業務,同時在上半年開出融合“購物+餐廳”的精品超市 Green&Health;8 月份開出 2 萬平米聯華鯨選未來店,對標盒馬鮮生。
但因為營收不及同等體量傳統超市的一半,鯨選未來店在開張僅一個月后又改為 24 小時營業,希望通過增加營業時間,提升單店產出。但看起來依然是換湯不換料的傳統超市經營思路。
聯華鯨選 APP 的線上流量也完全無法和盒馬相比,據媒體報道鯨選線上銷售占比不到 1%。
過去一年,聯華超市閉店的數量遠高于新開門店數量。其中新開門店 295 家,包括 84 家直營店和 211 家加盟店,75.25% 的新店開在長三角地區;關閉門店達到 492 家,加盟店占了近 80%。
聯華超市計劃在 2018 年新開門店 205 家,包括 5 家大型綜合超市業態門店、100 家超級市場和 100 家便利店。
隨著大賣場虧損趨于常態,傳統零售業都寄希望于“化大為小”,將重點轉向便利店業態。但在不同地區和市場對“便利店”的理解差異較大。3 月 31 日,寶能在深圳開出 8 家新零售品牌萬麥便利店,主打專業烘焙房、咖啡、中式便當等早午餐。
即使是羅森、全家這樣擁有成熟經營模式的日資便利店品牌在進入中國內陸城市后,往往也選擇與當地連鎖品牌合作,開設中型的便利店,單店面積和進貨思路和上海便利店完全不同,24 小時營業也無從保證。
去年 5 月,阿里巴巴集團受讓了易果生鮮持有的聯華超市 18% 的內資股權,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和天貓超市的合作會幫助聯華帶來更多線上流量。
對于阿里來說,入股大本營位于上海的聯華超市是其“新零售戰略”的重要一環。每年 2 億客流人次的南京路,大半產業都歸屬于聯華的母公司百聯集團。
阿里巴巴在過去一年一家陸續投資了蘇寧、銀泰、百聯、三江、日日順等數十個零售業項目。
(來源:好奇心日報 宣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