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記者在成都IFS主題街區Y+里看到,來往的顧客并不算多,但大多數人都有著年輕的共性,他們或端著一杯奶茶圍群聊天;或結伴在某個店里作手工文創,顯得十分愉悅。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主題街區的打造可謂“由來已久”,但成都大型購物中心從2017年才開始在“盒子里做文章”——打造主題街區,從大悅城的咕嚕學院,到錦華萬達城的68街區,到IFS的Y+街區,再到萬象城的501街區,這些購物中心試圖將主題街區打造成為賣場的新亮點。那么,這些主題街區開業以來,這些時日“活”得怎么樣呢?
成都主題街區數量全國排名前三
據了解,2013-2016年是打造主題街區的探索階段,業界諸多標桿勇于試錯,為后來者貢獻了可資借鑒的經驗;2017-2018年,受一些主題街區帶來的人氣和錢景所吸引,一些大型購物中心紛紛由觀望轉為行動,主題街區迎來開業熱潮。
有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新開業主題街區50余個,同比2016年增加167%。截止目前,全國購物中心主題街區數量已超90個,其中66%為2017-2018年間開業。預計2018全年新開業主題街區將超80個。其中,新一線城市面對激烈競爭,更熱衷于推出主題街區尋求差異化競爭,成都就是典型城市。在今年統計的全國主題街區數量城市排名中,成都僅次于天津和北京,排名第三。
文創項目受青睞 餐飲業態非主流
為彰顯主題特色,各主題街區在業態布局方面十分下功夫,通過新場景植入,顛覆傳統業態原有體驗,為傳統業態增添新鮮感。據數據統計分析,主營文創體驗、零售的主題街區占比38%,主營餐飲的占31%,主營時尚零售、兒童親子、休閑娛樂的分別占19%、10%、2%。其中,2013-2016年開業的主題街區多以文創為主營業態,主營餐飲、時尚零售、兒童親子的主題街區在2017年開始嶄露頭角。
2016年開業的成都大悅城咕嚕學院,可以說是第一次將時尚主題街區的概念帶進了成都,咕嚕學院一直以原創手工為基調,但是運營狀況并不理想。去年,咕嚕學院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成都本土皮具手工品牌“驪作”就在這時進入了大悅城。“驪作”品牌創始人李鵬程告訴四川日報記者,“雖然開設在咕嚕學院的店生意并不火,但這是文創產品進入購物中心的一個很好形式,市場還需要培育。”
萬達錦華城也在去年推出了68街區,將之前的萬達百貨整體打造成了主題街區,定位為以“尋”為主題,面向全客群。4月24日下午,四川日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68街區的消費人群多為周邊住戶,兒童業態比較受歡迎。成都武侯吾悅廣場的元寶街力求打造差異化,融入了“熊貓俠、冒菜、萌寵”等本地元素,頗受年輕消費群的喜歡。成都IFS打造的Y+青年空間主題街區,則針對年輕人的訴求,表達先鋒活力、獨特率真的年輕生活態度。最新亮相的主題街區是萬象城501街區,將原本售賣兒童玩具的一個區域打造成一條創意美食街,充分利用原本幾乎荒廢的大露臺。萬象城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街區最新業績好于預期,目前的鋪位相當搶手。
非主流口岸 收益并不樂觀
記者走訪發現,盡管成都大多數主題街區出自知名購物中心,如大悅城、萬象城、萬達廣場等,已然成為購物中心打“體驗牌”、構建差異化體驗的“標配”,但激烈競爭之下,主題街區的經營與收益并不十分樂觀。
記者在成都幾大購物中心現場注意到,這些主題街區并非位于主流口岸,或位于客流少于到達的高樓層,或位于動線規劃的死角,或為填補大面積區域的空白地帶,可以說是盤活死角、改善動線、打造個性空間的需要。從招商角度看,成熟的零售品牌非常少,其他品牌與其說是招商而來,不如說“孵化”更貼切,這些商戶的共性是承租能力較低,但后續發展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如果這些位置不用做打造個性主題街區,而保持原有的零售業態,估計對于商場的價值更低。
在主題街區開店的“驪作”和“蜜絲卡倫”負責人接受四川日報記者采訪時都表示,他們在主題街區的經營業績都不如其他店,那為何又要進駐其間呢?李鵬程坦言,“購物中心街區化,或許是未來的大趨勢,將文創和體驗式的業態集中在一起,應該會受到越來越的消費者的認可,只是還需要一些時日�!�
(來源:四川在線 向星語 記者 鄒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