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自從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爭論之聲一直不絕于耳。
包括很多專家、大咖都在評論:零售到底有沒有新舊之分?
我觀察了很多人的觀點,特別是一些大專家、大咖的觀點,其實大家都是從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在講零售分不分新與舊。
可能大家講的都不錯,因為你是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
我認為認識零售到底有沒有新舊之分,需要從三個層面去做分析。
宏觀層面:
首先看宏觀層面。從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來講,國民經濟三大環節:生產、交換、消費,零售始終是交換環節的主要經濟部門,始終承擔的是商品交換的職責。
不管零售發生哪些方面的變化,零售的定位、職責沒有變。也就如同有關專家所講的,零售的本質沒有變。零售就是一個商品交換的環節。也或者就如同許小年所講的,零售就是把商品買進來,再賣出去賺取差價。
因此,從宏觀層面上講,零售可能沒有新舊之分。因為不管怎么變,作為宏觀經濟的一個環節來講,零售就是承擔交換的職責。不管是傳統的線下零售,還是電商,不管是到店零售,還是到家零售,確實本質沒有變,都是在做交換。
但是現在也需要看清一個變化,目前的經濟部門正在逐步打破邊界,特別是企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譬如小米、無印良品、網易嚴選等模式,已經很難界定他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他們可能已經跨出了原來的經濟部門。
消費者層面:
也看到一些大咖,可能原來接觸的零售信息并不多,現在也在關注零售,包括有些也在講零售沒有新舊之分。分析可能是更多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在看當前的零售。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當前零售可能會有兩個方面的觀點:
零售還是一個購物場所。不管你搞得多新,搞了諸多非商品售賣之外的內容,但是我到零售店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購買商品。
因此,也可以講零售沒有新舊之分。因為對消費者來講,他到零售店來的主要訴求點沒有變。
但是,消費者應該是越來越感受到零售在變,像盒馬的超市+餐飲,不但可以買,還可以吃了,還可以給你送到家;像更多的購物中心,增加了更多的商品以外的內容;像現在越來越多的店,各種的便利店、社區店、專業店;像現在越來越多的網上購買的便利。消費者已經深深感受到零售的變化所帶來的生活便利,以及對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滿足。
因此也可以講,對比幾年以前,零售是變了,是變新了,零售形式變得更加豐富了。
對消費者來講,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是“喜新厭舊”,大多消費者喜歡新的東西,在遠離舊的東西。所以可以看到,一些新的零售形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一些傳統的零售形式顧客在明顯減少。
還需要特別看清的是:消費者對零售是沒有所謂的“業態劃分、專業劃分”的概念的。在消費者眼中零售就是近與遠、大與小、快與慢、喜歡與不喜歡的認知。
企業層面:
我認為:講新零售,或者厘清零售到底有沒有新舊之分,主要需要站在企業的角度,或者行業的角度。不能從宏觀層面上去講,也不能從消費者角度上講。
其實,我認為馬云提出新零售也只是站在阿里巴巴的角度,或者站在電商的行業角度,思考阿里需要變革、電商需要創新。
其實,當前完全沒有必要糾結于新、舊一詞。主要是要思考清楚當前的零售需不需要變?
到底要不要變?兩大現象已經充分說明:
--五年以前、十年以前,連鎖零售行業,包括各個企業是多么的輝煌?但是到今天,行業、包括一些企業已經面臨如何的局面?業績下滑、虧損、關店、破產,難道這些現象還不足以說明行業需要創新、企業需要變革嗎?
--風起云涌的新零售形式創新。特別是17年以來,各種的新零售企業、新零售形式在快速發展,在不斷創新。為什么要創新?因為感覺當前的零售有問題,因此需要變革創新。當然在這當中,有些模式跑成了譬如盒馬,也有一些模式還在摸索之中。
但是這種幾乎波及全社會、多行業、多領域的圍繞零售的創新,在以往的時代是少見的。這足以說明,零售需要變革創新。
如果面對以上的兩大現象,還在爭論新與舊、變與不變的話題,完全沒有必要了。
二十年以前,以萬客隆、沃爾瑪、家樂福、羅森等為代表的連鎖大賣場、超市、便利店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傳統零售,今天看當前的零售變革可能發生更大的變化。
二十年前是外資零售進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的零售變革。中國的零售是在向老師學習的基礎上,逐步走向壯大的。但是這一輪的零售變革已經沒有老師了,需要行業、企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變革之路。
當然,看目前的零售創新大多還都在摸索當中,包括沃爾瑪、大潤發、永輝、步步高、全家、711等,也包括阿里、京東等。
當然,在當前的零售創新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些浮躁,存在一些急功近利,存在一些“盲人摸象”的現象,但這可能是在創新變革過程中難免的。
對企業、對行業,我有兩個建議:
--不要再講究是新零售、還是老零售,討論概念沒有意義。一定要趕快思考的是需要變革;
--本輪變革,一定不能簡單思維,一定要樹立重構的思維。可以回想一下二十年以前的那一輪零售變革,很多零售企業所面對的是既不熟悉、也不懂的開架零售形式、連鎖零售模式。完全是對原來零售的重構。
我的分析:本輪的零售變革,不會亞于上一輪的零售變革。
影響本輪零售變革主要有兩大因素:
--市場環境的變化:我非常認同韓國零售專家盧泰徹老師的觀點,他講:零售的發展走過了產品主權時代、渠道主權時代,現在已經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
你還是用應對產品主權時代、渠道主權時代的零售形式、技術、理念不能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必須要重構新的針對消費者主權時代的零售理念、技術、形式。
--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影響:互聯網對零售行業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是電商,也或者講電商不代表互聯網。
重要的是互聯網帶來的主要影響是鏈接,這種鏈接將會重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重要的是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新技術在改變零售的效率。使以往相對低效率的零售將變成高效率的零售。
因此,企業在當前思考零售變革需要系統化的思維,重點要圍繞一下幾個方面:
--要重構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由以往的沒有關系,或者講弱關系,要變成一種強關系。
除了以往零售經常講的商品要做好、服務要更有溫度的基礎上,更需要借助當前的互聯網鏈接手段,與顧客之間構建起更緊密的關系。
近幾年來,零售企業已經感受到當前的最大問題是來客數的下滑。目前看,未來這種來客數的下滑還將持續。
因此,零售需要在重構與消費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其營銷的目標要變成為打造顧客價值。
--要變革零售理念。以往的產品主權時代、渠道主權時代的零售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消費者主權時代。許多傳統的零售理念需要變革。
要由商品為中心,變革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由為消費者簡單提供商品,變為圍繞目標消費者提升適合的生活方式。
看到的一些先知先覺零售企業已經在開始變革零售理念。
生鮮傳奇王衛提出了生鮮三品的理念,也就是由以往的為消費者提供的是生鮮商品,轉變為為消費者提供一種生活方式。
盒馬放棄了以往的客單價理念。
超市發開始在商品上做減法,并在經營策略上由以往的讓顧客在門店多停留,轉變為控制顧客在店時間,保證顧客20分鐘完成購買出店。
--要變革零售形式。必須要滿足顧客到店、到家、020等多種購買需求。
--要圍繞改變零售效率,積極推動借助各種新技術。特別是數字化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等。
技術一定是非常重要,但是技術的價值發揮,一定是要建立在以上零售邏輯變革的基礎上,才會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特別是企業的數字化技術,要實現顧客的數字化、商品的數字化、營銷的數字化、管理的數字化。
特別是信息技術未來一定成為企業運行的核心能力。
所以,零售需要變,不論是叫新零售,還是叫什么零售,都需要變,需要徹底的變革,需要盡快變革。
筆者:鮑躍忠微信bc111246
高級經濟師
國家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專家
鮑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 該帖于 2018/5/4 9:3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