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論語》中《學而篇》有子說的一句話。大丸集團社長山本良一認為,這個思想很適合用在店鋪管理,是傳統的大丸文化理念“先義而后利者榮”(引自《荀子·榮辱篇》)的繼承,非常貼切。
山本良一于1951年出生在橫浜,父親看他身高體壯,希望長大以后打棒球。不過,中學到大學他一直是籃球隊員。青少年時期的體育訓練,給了他很好的精神熏陶。就業以后選擇了商學部的零售經營專業,主要學習商品配送計劃。1973年入職大丸,在大丸神戶店家居用品部做助理。當時進貨,主要是依靠“KKD”(經驗、勘察、度胸-膽量),比較粗放。
▲大丸集團社長山本良一
1997年3月以后大約一年,山本良一在大阪大丸梅田店擔任女士雜品兒童服裝部部長,當時46歲,每天晨會以后他就在女士雜品所在的地下一層和地上1、3層轉場,然后去8層的兒童服裝區,與員工打招呼,問候早安,最后來到13層的集中促銷區(催事場)監督銷售。
大丸的大阪梅田店,是1983年4月開業的,他作為參與了開業建設,這個店樓層達13層,狹長垂直空間結構,讓顧客上下很不方便,但是,山本良一認為,大丸梅田店在當時是質量很高的生活方式提案店,有一定的創新產品組合。
他一般在吃完午飯以后,還在賣場轉,現場解決各種問題,他覺得這不是不信任經理們,他相信經理們說的都對,報告書寫的也對,但是自己要親自檢查確認,在現場聽到最初的聲音,在第一時間快速解決問題。
他最關注的問題有三個:面對什么客群(人)、銷售什么商品(貨)、怎么銷售(銷)?他的這個經營管理觀念,在現在的大丸松阪屋百貨店仍然在貫徹執行。
大丸集團變革是在1997年開始的,當時大丸的營業利潤是1%,多數店鋪運營處于持平狀態,到集團層次核算就是赤字。
在1997年初期進行變革的時候,社長奧田務成立了改革推進室,調他擔任負責人,部門成員只有4個人。他提出“用最小成本、實現最大的顧客滿意”、“從采購到銷售,整個業務流程都要進行調整”的思想,成為奧田務變革的主要推手。他通過數據分析,解決一面喊缺人、一面喊人浮于事的問題,對賣場和崗位進行價值分級管理,比如,他測算員工接待顧客的時間只占上班時間的一半,干雜務太多,直接影響銷售接待效率,折算為成本,全公司一天相當于70億日元,相當于營業利潤40億日元。
他從改進接待顧客效率為起點,提出整體方案,擴充小時工的用工思路,先用大丸梅田店的女士雜品商場做標桿商場實驗,結果,一天中員工接待顧客時間最多提高80%,半年內業績出現明顯提高。標桿商場成功以后,又組織各個店的部長、經理輪訓,最多達到100多人,要求每天下午結合實際設計本店方案,甚至晚上也組織討論,他認為,起碼要有20%的人真正領會變革的意義和方法,才能夠推行。他借用中國《孫子》當中的一句話叫“兵形象水”,當局面形成一定趨勢,自然會推動變革發展。
變革結果,公司到2003年已經扭轉虧損局面。最能代表的例子是2003年3月大丸札幌店開業,原來要用800人,現在只用了242正式工,小時工使用了236人,半年實現盈利。2009年接受崇光的大阪心齋橋店開業,使用了“新百貨店模式”(新百貨店モデル)的宣傳語,引入一批租賃店,實施個性化運營。
2003年5月,社長奧田務擔任集團會長,他接任大丸社長,兼任百貨部的本部長,2007年9月大丸和松坂屋合并,成立先鋒零售集團,集團下設大丸松坂屋百貨,他任社長。
作為大丸集團會長,他提出打造“去百貨店的全新的商業模式”,2017年在銀座開業的Z6店形成新的格局,引進江戶時代等傳統文化元素,吸引很多業內外人士參觀考察,接著在上野改造松坂屋百貨其中一個店,形成租賃和文化功能組合的現代商業經營體,下一步要在澀谷要打造滿足未來時代生活的消費場景。
近幾年來,山本良一不斷探索新的商業元素,成為日本零售業起旗幟性人物。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5/16 19:1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