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5月28日,恒隆地產以107億拿下杭州百井坊商業地塊,擊敗了包括九龍倉、華潤、新鴻基、銀泰、城投(阿里)在內的眾多好手。恒隆的到來注定將為杭州商業抹上不一樣的色彩。今后會不會改寫武林商圈格局?又會在杭州掀起怎樣的商業風潮?值得每一位在杭商業地產人士的思考。
對此,《聯商網》特別策劃“杭州城市商業冷思考”系列報道,對話一批杭城優質商業掌舵人,請他們一一發表真知灼見。
本期《聯商網》采訪了杭州濱江寶龍城總經理席蕾,來聽聽她對恒隆進駐杭州的看法,以及對商場運營、同業競爭以及商圈發展趨勢的獨到見解。
▲杭州濱江寶龍城總經理席蕾
恒隆入局推動杭州商業國際化
武林商圈作為杭州城市商業黃金商圈,周邊購物中心林立,恒隆所處的百井坊板塊更是武林商圈的“至尊寶地”。對于恒隆入局,席蕾持開放和歡迎態度。“從目前來看,杭州商業活躍度并沒有一線城市高,有新血液進來對商圈來說是促進作用”,她表示。
近年來,由于周邊商圈的不斷發展,武林商圈的輻射力度有所減弱。此外,由于杭州商業的特殊性,外來商業入杭一直都處于謹慎和觀望狀態,這次恒隆進駐,對于整個杭州城市消費聚集格局的改變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而從地塊屬性、溢價、商業性質等方面來說,具備港資背景的恒隆,營運、資本運作能力以及敏銳度嗅覺,肯定強于一些本土地產商,有利于推動杭州商業的國際化。
對于恒隆未來發展,席蕾認為,杭州在全國城市商業排位中處于上升態勢,近兩年迎來購物中心大發展時代,外來地產商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由于恒隆的自身高端定位,消費者心理期望值都非常高,這也對其后期運營提出了新要求。
杭州商業發展多年,“百貨基因”成為揮之不去的話題。不過,在席蕾看來,從早期開出的中高端購物中心來看,杭州購物中心雖然發展時間軸較一線城市較晚,但發展水平不容小覷。她認為,購物中心將來發展趨勢是社區化模式,就近消費也將成為常態。
商業競爭應是1+1>2概念
濱江作為杭州創新創業高地,其商業更多的是定位于高新產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在過去的14年間,濱江商業主要以星光大道、星耀城等小體量商業為主,尚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商業綜合體。濱江寶龍城、龍湖天街的進駐,無疑給濱江商圈帶來了新活力。
處于同一商圈,寶龍城與龍湖天街經常被外界調侃為“二龍戲珠”。對于商圈同業競爭,席蕾認為,雙方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都是濱江商圈的重要提升者,并非是競爭對手,兩者之間其實應該是“1+1>2”的概念。
▲杭州濱江寶龍城
2016年12月24日,被認為濱江首個真正意義上城市綜合體的濱江寶龍城開業,9個月后,另一座城市綜合體龍湖天街開門納客。實際上,寶龍城與龍湖天街在業態上存在一定差異性,龍湖天街主打潮流,寶龍城則聚焦時尚年輕家庭消費群體。從雙方所處的商業版圖看,彼此之間還有6公里直徑距離差。“對于濱江消費者來說,雙方的進入填補了很多空白,而雙方的定位都在往各自的優點上去提升”,席蕾表示。
杭州商業似乎迎來了爆發之年,據《聯商網》統計,2018年杭州有近30個商業項目開業。對此,席蕾認為,就杭州商業項目的飽和度上來說,目前已處于井噴狀態。由于項目眾多,不少小體量商業可能會迎來洗牌,大體量商業會對周邊小體量造成覆蓋。隨著龍湖、銀泰等入局城西,萬達入駐城北,相關區域競爭將會十分激烈,如何把這塊“蛋糕”做的更符合消費者口味,對地產商的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隨著杭州城市擴容和消費升級,對地產商來說是一個利好。不過,這會對多層級商圈進行重新定位梳理,對于本土開發商來說,抗風險能力可能會越來越低。
“我相信杭州未來三年在中國整個商業版圖中,會綻放出來很多的優秀運營商”,席蕾說道。
寶龍“新零售”項目將落地
“三分招商,七分運營”,在如今的消費背景下,做好購物中心不單單考驗運營商的經濟實力,還需要看中綜合運營能力。已經開業一年零五個月的濱江寶龍城,又交上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濱江寶龍城內景
席蕾告訴《聯商網》,從數據上看,濱江寶龍城去年客流量突破2000萬。目前,濱江寶龍城日均客流量5萬,周末客流穩定在8萬左右。
實際上,作為寶龍體系中的重要標桿,濱江寶龍城承擔了寶龍地產轉型“先鋒”的角色。目前寶龍商業形成了超高端、中高端、主流社區MALL三大產品線。對于聚焦中高端的濱江寶龍城來說,未來寶龍地產黑科技及新零售項目都將率先進行落地。
今年1月17日,寶龍黑科技項目“創想實驗室”落地上海七寶寶龍城。即將在濱江寶龍城落地的這個項目迭代版,屆時將會集合財務、營銷等于一體,打通寶龍末端、會員體系等核心數據。“項目預計在明年下半年落地,此外還有一些體驗式新零售板塊融入”,席蕾透露。
依托于近一年多來的消費大數據,為了讓品牌更加精準化,濱江寶龍城明年上半年將啟動新一輪業態布局。
據了解,寶龍地產未來將在浙江省二三線城市大力拓展,明年浙江省內將有5個項目開業。此外,二三線省會城市也會是未來布局的重點。
#杭州城市商業冷思考#系列報道
(來源:聯商網 陳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