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在上海又新開了一家“快餐”品牌。店內100平方米,產品線橫跨多個品牌、多個品類。既有周大蝦蓋飯,也有灣仔碼頭水餃;既有主食、休閑小食,也有甜品、飲品和零食;不僅能做早、午、晚三餐的生意,還外加下午茶和夜宵;目前,月營收已超過50萬元,坪效為周邊餐飲商戶數倍。
這個品牌就是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餓了么新任CEO王磊,親自牽頭的筷馬熱食,目前只開了一家店,準備兩三年的時間,開出萬家店。
熱食+快消品零售=一站式餐飲
首先,筷馬熱食提出的概念是打造“一站式餐飲”。整個門店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區域:堂食用餐區、飲品鮮食區、零食零售區、熱食即取區、熱食操作區。
筷馬熱食的首家店面積大概100平方米左右,進入門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央區的用餐區,以橙黃灰三色為主色調,堂食用餐區的空間設計比較緊湊,座位不多,動線設計合理。
進門的左手邊,首先看到的是熱食即取區,保溫柜里陳放著各種各樣的熱食,貨柜上明確標識:新鮮現做不用等,掃碼支付更便宜等字樣。當然,店內也支持現金支付。這個設計是專門針對在用餐高峰期,不愿意排隊的白領工作人群,即拿即走,和便利店的便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再加熱。
沿著左手邊往里走,就是飲品鮮食區,以水果和飲品組合而成,產品也都是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價格也相差不大。
再往里走,就是零食點心零售區,可以掃碼,然后選購,最后進行支付,就可以完成整個購買動作,可以看出來,店內幾乎都是自助式的服務。
最后,就是門店里的核心區域熱食操作區,這里看上去就像一個開放式的廚房,顧客可以在這里進行點單,然后取餐,看上去餐品還不少,有套餐,也有小食,價格在20多到30多不等。
阿里的這匹“新馬”,到底跑的啥路子?
從筷馬熱食的門店布局來看,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據公開信息顯示,筷馬熱食首家門店目前還處于測試階段,但現單店月營收已經超過50萬元,坪效達周邊餐飲商戶數倍。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阿里的這匹“新馬”,到底跑的是什么路子?
1、定位——做熱食
首先,無論是從品牌名,還是門店內部的細節來看,筷馬熱食都圍繞一個核心,就是做熱食。從商業邏輯上來看,是符合國人的飲食習慣的。因為無論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國人都是偏愛熱的,有更高要求的顧客,講究鍋氣,就是新鮮、現做、剛出爐的。
而筷馬熱食就抓住這樣一個核心訴求,定位做熱食。并且在門店的布局上,把現做的熱食區域作為核心,包括熱食即取的貨柜,也是保證不斷有新鮮的熱食供應,將熱食概念植入顧客心智中。
2、選址——把店開到離顧客最近的地方
筷馬熱食選址基本就兩個區域,一是寫字樓下,二是社區樓下。這背后的邏輯,還是圍繞其做熱食的定位。雖然,現在外賣平臺的發展,已經可以滿足吃熱食的需求,但是外賣平臺仍有不完美之處。比如,經常點外賣的顧客,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吃外賣與到店吃飯,味道還是有很大差異,到店就餐味道更好。尤其是面食,剛做出來馬上吃,與1個小時后吃,味道差別很大。
因此,外賣平臺當下的一大不完美之處是,能不能有更快的送餐表現,比如,能不能十多分鐘送達。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外乎有兩個方式:一是離消費者近,實現更快送餐速度;二是菜品制作時間縮短。而筷馬熱食把店開在離顧客更近的位置,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是具備零售功能的前置倉,可以大大縮短時間,甚至可以實現十幾分鐘級,最大程度上保證熱食的品質。
3、選品——集合品牌外賣的爆款單品
筷馬熱食的選品有一個特點,選擇的都是品牌外賣的爆款單品,比如周大蝦龍蝦蓋澆飯、灣仔碼頭水餃、囍魚謠酸菜魚等。它依托的是餓了么平臺的大數據,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試錯成本,基本上不需要教育顧客。
而且在這樣的大數據支持下,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區域,甚至每一棟寫字樓,了解顧客的喜好,有針對性的進行選品組合,所以,未來很有可能每開一家筷馬熱食,都能在店里看到不同的菜品。
4、模式甚至比7-11還要輕
新零售的難點不在于零售的售賣品,而在于要選什么樣的餐,很多人做不好新零售,都是在餐上出現了問題,確切的說是在效率上出現了問題。
新零售的鼻祖7-11也是經過了漫長的摸索期,最后選擇了飯團、便當、關東煮、拌面等作為主打餐食。產品線比較復雜,如果是普通的餐飲門店效仿,恐怕只能死路一條,但因為7-11后端強大,員工效率高,所以是沒有問題的。而筷馬熱食的模式甚至比便利店的模式更輕。
后端不用建工廠。雖然說,筷馬熱食的產品線很多,但是,它所有的熱食都是來自品牌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這也就意味著,筷馬熱食的后臺輕,不用像便利店企業那樣需要投建鮮食工廠。同時,所有的產品都已經標準化,在門店前端運營就很簡單,不需要后廚,也不需要廚師,門店只需要加熱,基本上兩三個人就能搞定。
不設服務,至少可以節省2個人工。在筷馬熱食,基本上沒有服務,只有點餐和收銀,同時點餐和收銀的部分也都可以在線上來完成。店內的餐具也都是使用一次性的,基本上顧客用完餐,店員只需要簡單的收拾一下桌子就可以等著迎接下一波的顧客了。別小看這一個動作,它不僅讓門店至少節省2個人工,還讓顧客體驗感也更好一些。
小結
無疑,沒有一個時代的土壤,能比今天更適合餐飲新零售的生長。阿里、京東、永輝等各界大佬的入局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而阿里無疑是最具野心的那個,先是盒馬鮮生,后又衍生出盒馬F2、盒小馬,再到現在的筷馬熱食,它一直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這種精神值得餐飲、食材人學習。
(來源:職業餐飲網 王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