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改革開放四十年,消費者購物心理早已經發生改變,我們卻還停留在傳統零售思維,沿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只圖自己輕松,身為賣方,不懂得追隨消費者的心里需要,不針對新的消費需求、市場需求,實施應對變化的風險挑戰。
我曾經也這樣教育員工,遇到拍照的消費者要禮貌的說:“對不起,這里不允許拍照”至于原因,多半是怕被競爭店調查了價格,模仿了商品結構,現在逐漸的淡化了這種教育,因為時代變了,消費者因為喜歡才拍照,競爭店害怕競爭才來拍照,胖東來的賣場隨便拍,前去學習的企業不計其數,但是誰做出了第二個胖東來?
一個朋友曾經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情,那個時候讓他們去學習伊藤,所以他們每周都要去伊藤拍照,電腦里面存了幾個G的伊藤照片,還是學不會,為什么啦?因為當你拍完照片回來,進行模仿,下一周在去的時候,伊藤的陳列、促銷活動等等已經切換成下一個場景了,慢慢的進入了模仿的陷阱,反倒沒有了自己的特設,雖然都是做零售的,其實兩家企業的顧客層不一定是一樣的,與其花時間去研究別人的做法,還不如多花點時間,去了解真正顧客的需求,模仿容易,堅持很難,背后的故事才是學習的重點。
鈴木敏文曾經這樣說:商業零售就是與終極消費者面對面的心里戰,零售業是消費心里學而不是經濟學,零售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711是一家應對變化的公司。
新零售時代,消費者發生了什么改變?
喜歡刷存在感、希望得到關注、喜歡自拍、喜歡分享,新零售恰恰迎合了消費者的心里變化,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新零售代表,鼓勵顧客拍照,鼓勵顧客傳播,這個比起傳統零售的DM單發放,既節約了成本(DM單的設計費、制作費等,由于現在的小業態員工數量有限,大多數的DM單其實是在庫房睡覺),又起到宣傳作用(消費者對發布在的信任),其實那個時候對價格是忽略的,在乎的是內心的感受。
做好零售就是要消除消費者的不滿,這就是創造的附加價值
零售業,每天都要受到市場、消費者很嚴厲的批評,“客觀看待自己”,正視每一位消費者,思考每一個商品的意義,建立完善的體制(團隊MD),磨煉銷售技能(提案力),贏利市場的口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成長、發展,市場和消費者的評價每天都在發生,價格競爭力<價值競爭力,這就是競爭的重心。
零售的本質:把商品賣給消費者,要想把商品賣給消費者,就要讓消費者買的開心,買到想要的東西(挖掘顧客潛在需求),買到好東西(商品品質、價格、味道…能夠產生復購的商品),買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特別準備的、獨特的、個性化…給消費者驚喜和感動)提升消費者體驗、提高經營效率。
鼓勵拍照,免費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
有這樣一些店鋪,把店門外布置的非常漂亮,并精心準備了拍照的小道具,這樣的場景讓你無法拒絕的停留,在拍照的過程中,品牌得到有力的宣傳。
同時,消費者在店外停留,吸引其他消費者的注意,增加了消費者的關注,如果消費者都不愿意進店,又如何做銷售?
看見我們拍照,店員非常開心的舉起了勝利的姿勢,而不是像傳統企業的店員來阻止拍照。
好體驗才是成功的一半
零售其實很單純,消費者卻多變化,需要我們悉心把握,體驗產生在銷售和消費的全過程,從前期展示到售后服務,體驗貫穿始終。
鼓勵試吃,延長了消費者在店鋪的停留時間和銷售機會,在這家的店鋪里,店員知道我們只是走累了,坐在這里休息一會,還是非常熱情的給我們倒茶,請我們品嘗美食,讓顧客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產生交易,這才是顧客想要的購物體驗。
組合銷售,讓消費者覺得買到實惠
從商品賣出前的咨詢,到商品賣出去時的服務,再到商品賣出后的售后,將體驗始終擺在第一位,讓消費者享受到最為無微不至的購物體驗,這才是整個零售行業立足的根本。
這些特色小店,大多采用組合銷售,讓顧客感受到買到大實惠,滿一定金額還可以包郵,這對于現在顧客心里是十分愿意接受的,當空著手的時候,消費者又不知不覺再購買其它商品。這就是消費心里學。
編后語:零售作為最古老的行業之一,與改革開放四十年一起風雨兼程,也碩果累累。中國零售業始終處在不斷創新之中,變化無窮無盡,沒有方向,也無定式,創新無極限。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機會。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作為中國零售商業門戶網站,聯商網將穿梭四十年的時光隧道,來探尋和揭秘中國零售業一路走來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趙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8/14 15: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