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四十年,世界巨變;四十年,中國巨變;四十年,中國零售巨變!
中國零售四段
過去的四十年,中國零經歷了試探-井噴-迷茫-試探四個階段。
第一個試探是指零售開始嘗試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出腳步,1980年北京市發放了第一張個體餐館經營執照,溫州市發放了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
北京市第一張個體餐館執照,申領與實際經營者為劉桂仙,執照上為劉桂仙的四兒子。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是中國第一張正式的個體商業營業執照,是真正意義上的零售業執照,從時間上可以看出實際開業時間比發證時間早了一年,在過去有長達一年的“無照經營”,但奇怪的是居然沒有被以“投機倒把”的罪名懲處,反而在執照上予以了行政認同與許可。這背后實際上就是體現出當時政府對于如何搞活市場經濟的一種試探。而這種試探不僅體現在民間,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大牌零售企業進入中國也經歷諸多波折,詳見吳曉波著《激蕩三十年(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井噴:進入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下海潮”完全釋放了人們創業的激情與動力,更加直接的是釋放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從飲料到家電,一個又一個明星企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健力寶、娃哈哈、聯想、萬寶冰箱……這是一個只要敢想就會有收獲的時代,新中國迎來了第一波的消費熱潮,而且這股熱潮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末,在外資的快速涌動下,中國零售不僅完成原始積累,而且還有用了模仿的對象,超市、快餐店、購物中心快速在神州大地星羅棋布。可喜的是,中國零售企業不僅僅會模仿,而且極其善于創新,地產與零售的結合更是搭上了時代的高鐵,一路隨著樓市狂奔進入二十一世。
迷茫: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是中國零售的黃金十年,無論是外資、臺資還是本土超市發展都極其迅速,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推動,各地的新區開發在全國轟轟烈烈,而每一個新區的亮點都是一個響亮、氣派而且充滿著吸引力的賣場或購物中心。樂購、歐尚、大潤發、蘇果、華潤萬家、永輝、步步高、易初蓮花、家樂福、沃爾瑪……中國成為了世界上零售品牌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為了不斷壯大自我,快速搶灘新拓展市場,并購成為常態,隨即開啟了新中國第一波零售并購高潮,時間大概在2004年-20110年。以華潤萬家的發展歷程便可見一斑。
然而,實體零售的危機似乎也就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出現了。更多人想到的是電商阿里巴巴與京東的出現,挑戰了傳統的實體零售,大家應當還記得王健林與馬云的對賭。業內迄今為止基本還是認為是電商動了實體的奶酪,可實體零售更加明白,是自己迷失在了那個美好的時代,因為,隨著業態的同質化越來越高,市場的飽和度越來越強,錢多人傻的時代仿佛走到了盡頭,未來該怎么辦有想過,但沒有真正嘗試過,就在猶豫的時刻,最壞的時代不期而至。
最后一個試探是指當實體在面臨人流量驟降的時候,電商卻異常火爆,為了挽回局面,曾發生過實體的集體抱團與電商抗衡,就連聯商網這樣的專業零售網絡平臺也曾組織過多次的實體抱團宣言,然并卵,電商就這樣火爆起來了,而實體卻感受到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刺骨寒意。但是,電商也并沒有太多機會去享受勝利的喜悅,因為很快他們就發現,增量在下滑,而且下滑的明顯。那些曾經以為電商是未來的人們頓時陷入困境,而恰在此時,馬云的“新零售”給業內帶來曙光,“阿里爸爸”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大家朝著一個描繪的極富迷幻色彩的“零售無極”行進。無界零售開始成為了新零售的注腳,抱著死馬當活醫的心態,實體零售選擇了擁抱電商,2017年基本就完成了站隊工作,2018年的收效如何還有待年終的驗證。
誰影響著中國零售的發展
關于這四十年零售的發展變化的動因,近期有不少業內人士在分析,歸因甚多,政策、科技、消費者、渠道等等,每一個分析都有著充足的證據。然而作為一個非一線從業者,筆者也有一個歸因——人口。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中國是一個超級市場。但這個市場不是從來就這么大,也不會一直這樣大下去。1949-1980,中國人口從5.4億增長到10億,這是有一個超級快速增長時期,所謂的“嬰兒潮”出現在1962年,一直持續到1992年,根據人口學家梁建章的研究,人們的收入與消費能力的快速增長期出現在20-60歲之間,峰值在45歲。如此就能解釋為何在上世紀80年代的消費井噴和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黃金時代了,那正好是政策因素與嬰兒潮消費力的釋放雙重疊加的效果。那是一個幾乎開店就能賺錢的時代,也是值得懷念的時代。
可隨著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實施,中國的人口結構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整理:靖安先生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人口總量在持續增加,但是增幅卻明顯下降,由此對零售行業帶來的影響將是十分嚴峻的。
影響一:勞動力不足,人口遷徙銳減,讓零售企業過去的布局成為死局。
零售永遠跟著消費者的腳步,當消費者的流動發生變化,如果零售企業沒有反應,那將是可怕的。改革開放以后,沿海經濟快速發展,這個發展的背后離不開辛勤奉獻的“農民工”。大批農民工聚集在沿海地區,不僅繁榮了工業,而且也繁榮了零售業。各大賣場不斷進軍東部沿海城市,從一線、二線,甚至到三、四線城市都成為了KA賣場的必爭之地。密度之高,遠超中部城市的地級市。即使在今天,依然能看到各大賣場的主陣地依舊是在東部地區。然而,當計劃生育政策真正發揮效力的時候,零售企業才感受到了寒意,就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末,第二個十年的初期,民工突然流速放緩,原本火熱的民工夜市還是冷落,民工數量在減少,那些過去民工爆滿的賣場突然流量驟減。這個城市的消費力逐漸無法養活如此高密度的商業體,關店潮開啟了。
影響二:勞動力不足,用工成本陡增,攤薄零售企業利潤。
最早驚呼人工人本上升的是制造業,因為與零售業相比,制造業往往工作更加辛苦,很多年輕人更加愿意選擇從事服務行業。制造業為了保證產量,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資與福利,以期吸引到更多年輕人,這無異與零售業爭奪勞動力,而零售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并且無法真正實現“機器換人”的轉變,還得保證服務質量,提高員工待遇也成為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隨著新《勞動法》 的實施,社保又成為削弱零售企業利潤的一把尖刀。
影響三:勞動力不足,零售人才匱乏,限制零售企業創新和發展。
直到進入2017年,新零售真正在業內火熱之后,零售業才突然想起了一個詞“人才”。過去,零售業是一個最不需要門檻的行業,至少在中國是如此。在那個只要開店就能賺錢的時代,暴發戶們不相信知識,只相信吃苦耐勞和陰謀詭計,零售從業者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高,零售企業管理還停留在記賬、收錢、送貨的水平上。可是當“大數據”進入他們視野,當“轉型升級”成為真的趨勢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缺少這樣的專業人才。之所以導致這樣的局面,一則因為老板不重視學歷,二是根本社會上也無法提供更多高學歷的零售人才,因為還有更多的行業需要人才,基本上是供不應求。人才成為了零售企業發展的瓶頸。
影響四: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速度超過了零售企業轉型的速度。
當傳統零售還在亦步亦趨地走傳統商業的發展道路的時候,國內的消費者卻發生看快速的變化,受整體經濟形勢的向好和工資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內容與方式也迅速發生變化,無論是實體零售還是電商都無法保證牢牢占據消費者的消費心智,所謂的“品牌忠誠度”正在消失。各種百貨大樓也好,1號店、唯品會也罷,都不免成為歷史的遺跡。
所以,人口的變化必然帶動零售的變化,而且是巨大地變化。零售的井噴源于人口的井噴,零售的迷茫源于人口結構的驟變,零售的第二次試探更加源于人口結構的進一步變化帶來影響的不確定性。
未來已來,來的是什么?
馬云在某次演說中的“未來已來”觸動不少人的心弦,緊張的氛圍持續在業內彌漫。那么已經來到的未來是什么?
是科技,對,是科技!互聯網、移動互聯改變了我們的習慣,也改變了零售的終端呈現,零售企業逆向行駛,先終端再后端,暫時穩住消費者,再來優化改進后臺,這也是權宜之計,但誰跑得快,才能有未來。
是老齡化,但,不是老年人。零售企業需要搞明白一件事情,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與我們息息相關,但這不意味著零售企業的贏利點在老年人身上。根據梁建章的研究,人們的消費能力從50歲開始下滑,到60歲以后消費能力就顯著不足。銀發經濟一定是未來的一個亮點,如果單純的以為依靠老年人來保證企業利潤,夢想極有可能破滅。
編后語:零售作為最古老的行業之一,與改革開放四十年一起風雨兼程,也碩果累累。中國零售業始終處在不斷創新之中,變化無窮無盡,沒有方向,也無定式,創新無極限。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機會。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作為中國零售商業門戶網站,聯商網特別策劃“中國零售四十年”,將穿梭四十年的時光隧道,來探尋和揭秘中國零售業一路走來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靖安先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禁止轉載!)
靖安先生- 該帖于 2018/8/20 18:2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