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有名言: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分段,財報就是成績單,所以每次財報發布,都是上市公司的一場大考。
而作為華爾街“優等生”的阿里巴巴,這次成績一如既往的優秀。2019財年一季度(2018.4.1-2018.6.30),當季,阿里巴巴收入同比大增61%達到809.20億元人民幣,連續6個季度超55%的高速增長。核心電商業務收入達691.88億元,同比增長同樣高達61%,超過分析師預期。
更重要的是,在市值超4000億美元的大咖中,只有阿里保持了50%以上的營收增速,遠超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年活躍消費者5.76億人,連續4個季度凈增超2000萬,布局兩年的“新零售”業務,本季收入增長也超3.4倍。
即便在只向成功與成長叩頭的華爾街,這樣的“硬”數據也足以證明阿里“勢(商業勢能)值(商業價值)”不缺。
而在小郝子眼里,其絕招是:以淘寶為核心的基本盤高速發展,保證了阿里市盈率和“值”的部分,而以新零售為核心的戰略布局開始顯現成果,保證了阿里市夢率和“勢”的部分。
它們構成了阿里的兩個立面,如同陰陽,同時發生,同時存在。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迭運,守正出奇,自然成長不斷,發展不慢。
守正:內容玩得深,淘寶戰農村
《有限與無限的游戲》寫道:“世界上有兩種游戲。一種稱為有限游戲,另一種稱為無限游戲。有限游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游戲以延續游戲為目的。”商業不狂奔就死,是典型的“無限游戲”。
因此,阿里必須“結硬寨、打呆仗”,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它而言,淘寶就是這“硬寨”、“基礎”。
之前,QuestMobile報告指出:“用戶下沉成為移動互聯網新流量的重要來源。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的移動網民占比超過50%。”
而早在2014年,阿里就已開始布局農村淘寶,要在3-5年內投入100億元,覆蓋全國29省、700多縣、3萬多個村莊,落地“村淘”站點。其目的是讓收入不高的縣鄉居民先提高收入,再增加消費。
由此,阿里以當地站點為依托,協助人才回鄉創業,做農家產品上行。
比如,在云南鶴慶縣新華村,有一批老銀匠憑借“一張打”的絕技笑傲江湖。過去,他們挑著爐子,在川、滇、藏走家串戶,打銀器討生活。直到他們在回鄉年輕人的幫助下,上淘寶開店,通過個性化推薦,將這種技藝和產品精準地傳遞給消費者,結果,銀器銷量大增,訂單常常排到半年后。
與之類似,重慶的秀山、萬州,河南的蘭考,江西的井岡山,新疆的青河等地各種脫貧,各種致富,縣鄉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自然愿意在熟悉的淘寶上購買更多農資、農具,以及鞋服等日用消費品。
這種布局、發力、收益,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經過4年深入村縣建設商業基礎設施、渠道下沉,農村戰略已結出碩果。在此基礎上,淘寶進一步推出更多符合下沉市場消費習慣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更多消費需求。
本季度淘寶年活躍消費者達5.76億,再增2400萬,其中八成來自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對此表示:“我們將繼續豐富平臺的產品選擇,不僅滿足而且還要為不同需求的客戶創造需求,讓不同需求的用戶都能找到合適的產品。”
另外,內容化戰略進入收割期,也是淘寶高速增長的第二個引擎。
2016年開始,淘寶向內容化方向升級。當時淘寶電商交易額剛突破3億元,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生活越來越明顯,場景即入口,習慣即路徑,因此,“霸屏靠腦洞,粘人靠內容”成為必然的趨勢。
為此,淘寶以圖文、短視頻、直播方式構建內容矩陣,從過去的“運營商品”轉化為“運營內容”,將“逛”淘寶的特性發揮到最大,用戶被黏在平臺上,行為數據更豐富,于是,用戶畫像更完備,推薦更精準。然后,過去的“人找貨”就變為“貨找人”,讓淘寶進一步占領人們的心智思維。
QuestMobile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淘寶的月人均使用次數達到93.4次,月人均使用時長達到291.6分鐘,同比增長顯著。別忘了,商業的本質就是占有人的時間,這點能行,成長不停。
正所謂,方法用對,事半功倍,淘寶成長無虞。有此基礎,阿里才順風能浪,逆風不慫,跟那些“業績不夠,故事來湊”的妖艷X貨拉開距離。
出奇:為戰略充值,為未來埋單
不難發現,淘寶能有今天,得益于阿里幾年前的戰略布局,用馬云的話說,就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為戰略充值。他篤信海爾創始人張瑞敏說的:你不做戰略,就會成為別人戰略的一部分。
所以,阿里一直是戰略先行,定下了著名的“履帶戰略”——每一極輪動向前,都不缺繼任者,淘寶、天貓稱王之后,還有螞蟻金服、阿里云、菜鳥網絡、新零售等接續發展,支撐起阿里的大格局,保證“前者站住,后者站高”。
就比如阿里的新零售“標桿”盒馬鮮生,3年前,在上海金橋開始秘密實驗,研磨供應鏈體系、運營模式、管理方法,確認與物業的共生、共贏。
兩年后,摸清玩法,跑通模式。于是,2017年迅速在全國復制,一年內開出60多家門店,使得就地吃喝體驗、邊逛邊買,成為流行的生活方式。同時,快遞半小時覆蓋周邊3公里生活區,還打造出“盒區房”概念。
結果,因為它的存在,湖北“荷塘三寶”的藕帶被各地食客發現,成為風靡全國的新美食,全國商超紛紛到武漢“求藕”;而上海盒馬開發的小龍蝦月餅也迅速爆紅,走向天南海北的食客餐桌。最近還有五芳齋、稻香村等老字號一起與它研發適應年輕人口味的月餅……這一切讓盒馬成為新零售美食體驗的集散地。
最新的季報顯示,以盒馬、銀泰百貨等為核心的新零售業務,季度收入增長超過340%,阿里幾年布局的新零售開始進入收獲期。
可見,連續、清晰的戰略布局,成為阿里收入持續高漲的基石,并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障其給力表現。這正是馬云說的:“用創新贏得市場,而非規模。”
當然,也有人糾結于阿里凈利潤的下降。但小郝子必須說:阿里的“坑”真不在這里,有幾家公司能像阿里這樣一季度拿出163.78億元股權獎勵員工?不投資人才,戰略由誰去執行?更何況,剔除相關影響,阿里凈利潤仍同比增長33%。
這已遠好于亞馬遜對投資人的回報。后者一直將所有利潤投入到新業務擴張中,在盈虧平衡線上停留了十多年,直到近兩年才改變玩法,開始向投資人回報凈利潤。
另一方面,阿里剛剛投資餓了么95億美元,增投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 20億美元,領投印尼最大電商平臺Tokopedia 11億美元,還有投入萬達電影的46.8億元,入股中通快遞的13.8億美元……這些真金白銀的支出,都是在“為未來埋單”,即便如此,阿里還能保持凈利潤30%以上的增長,已經非常不易。
這一切正是為了實現互聯網大師尼古拉斯所說:“預見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以此,打出自己的戰略,保障其核心是“差異化”,目的是“滿足顧客需求”,手段是“獨特的價值主張”。最終,不放過任何擴張邊界、加寬護城河的機會,得機而動,成絕代之功。
沒錯,對阿里來說,所有發生的已是最好的安排,但它還須不斷守正出奇、砥礪前行。畢竟,借《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說法:商業是一場不停的,無情的戰斗。向前,向前,永遠不要停。